当下城市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
毫无疑问,青年人才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每到金秋时节,不少省份、城市,都会开展大规模、高规格的揽才活动。而今年,揽才热潮来得更早,一些省市摩拳擦掌,争相打响秋招“当头炮”。
譬如,前不久湖南“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行动正式开跑。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这一次,不是寻常操作,而是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同志直接带队走出去,计划在上海、北京、西安、武汉、成都、南京六个热门城市轮番开专场。其中以上海站为例,500余家企事业单位携近1.8万个岗位来到上海展览中心进行招聘,湖南各行业的头部企业几乎都来了,展现了“掏家底”式的诚意。
在大众眼中似乎没什么“人才焦虑”的经济大省广东,也同样“坐不住”了,于近日正式启动“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集结从央企到省、市属国企,从头部民企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多元化优质用人单位,携万企进百校,构筑起强大的人才吸引矩阵。

一场场面向高校应届生的招聘活动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举措之实,释放出一个鲜明信号:城市间的人才争夺已进入央地联动、多城协同、升级加码的新阶段。难怪有网友调侃,为了抢抓先机,各地这是开启了全国巡回“摇人”模式,这是要“卷”起来的节奏。
各城市争相“摇人”,释放出哪些信号?要知道,今年全国有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保障他们充分就业,关乎重大。从这个层面来说,来自各地党委政府部门高位推动,既是紧迫感,更是责任感。但另一方面,城市“摇人”,摇动的更是一方发展的集结号。眼下,人才争夺早已超越简单的政策比拼,进入更深层次的理念较量。城市的未来寄望于年轻人才,求贤若渴的城市显然深谙此道,因此都在“撼动”人心上下功夫。
就拿近期高调“摇人”的湖南来说,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其省会长沙累计净流入人口100万,其中80%是年轻人,是全国年轻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究其背后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当地弄懂了年轻人的心思和需求。譬如,年轻人普遍有生存生活压力,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上海站的推介大会上就直接表示,低成本已成为决定年轻人流向的重要因素,并坦言“在中国低成本驱动下的热门城市会在哪里?我相信,会在湖南,会在长沙!”这样的自信显然有很多“后手棋”作为支撑。又譬如,年轻人有梦想、缺支持,湖南系统梳理73条政策清单,设立5亿元创业基金,还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六可以”政策,允许休学创业、创业经历顶替学分,打破束缚的勇气很大。
不仅是长沙,包括成都、济南在内的不少省会城市,也抛出了同样具有诱惑力的橄榄枝。他们基于眼下年轻人才对生活品质、身心健康和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动态更新揽才理念和政策“工具包”,向青年才俊们亮出鲜明态度:不仅要谈“诗和远方”,更要谈眼前触手可及的“性价比”。

众所周知,江苏因为得天独厚的区域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一直是各类人才集聚的热土。近年来,雄厚的产业基础、不断攀升的区域创新能力和愈加完善的人才政策措施,让江苏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省内多个城市青年人才吸引力均呈上升态势。但眼下,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人才竞逐场,江苏各城市也切不可沾沾自喜,而应从“他山之石”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努力成为青年才俊留得住、能扎根的向往之地。譬如,对标中部地区城市,我们的城市尤其是苏中苏北各城市,有没有真正站在年轻人的角度研究后续更多的配套支持?一些政策碎片化、“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还是否存在?人才落户后的发展空间、事业平台有没有做得更实?青年人的创业压力、生活成本上的“关键小事”有没有研究细化到平日里的柴米油盐?等等。
人才工作或许就像植树造林,不仅要选好苗,更要育好土。满腔诚意与真情实意都令人振奋,但比一时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人才成长与城市发展相伴相随的持久智慧。
期待江苏各地不仅在“摇人”上各显神通,更能在“撼动人心”上下足功夫,让每一个青年人才都能像种子那样,在大江南北的土地上遇见雨露甘霖,竞相勃发。
(林元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