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世界精神卫生日|拒绝“谈药色变”!孩子有心理问题该怎么用药?

今年10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主题,将儿童心理健康这一关键议题再次推向公众视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药学部专家郭宏丽提醒,了解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科学应对药物使用,是守护他们成长的重要前提。

警钟敲响:儿童心理健康值得全社会警惕

儿童大脑和心理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就像未定型的黏土,更容易被外界环境塑造,也更易受到负面影响。一项权威调查显示,我国 6—16 岁未成年人中,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7.5%。这意味着在您的身边,每5个孩子中就约有1个可能正在默默承受心理困扰。这些未被及时干预的问题,不仅会导致孩子出现学业下滑、社交退缩等短期问题,更会增加成年后患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影响终身发展。

儿童常见的三类心理问题

情绪障碍:表现为持续的焦虑(比如一离开父母就哭闹不止)、莫名的恐惧,或长期情绪低落(对喜欢的玩具、游戏都提不起兴趣),这些可能是儿童抑郁症、分离焦虑症的信号。

行为障碍:常见的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孩子上课坐不住、经常走神、做事没耐心)、频繁的反抗或攻击行为(比如故意破坏物品、欺负同学),以及不自主的抽动(如频繁眨眼、耸肩)。

发育障碍:以自闭症谱系障碍为例,孩子可能存在语言发育迟缓、不喜欢与人对视、对特定物品有异常执念等表现;学习障碍则会导致孩子在阅读、书写或计算上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家长和老师必知的“求救信号”

孩子往往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内心感受,更多会通过行为变化传递信号。当发现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连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以前喜欢的活动现在完全没兴趣。

睡眠和饮食突然变得异常,比如每天只睡 3—4 小时,或突然暴食、厌食。

经常喊头痛、肚子痛,但医学检查排除躯体疾病。

学习成绩短期内大幅下滑,甚至找各种理由拒绝上学。

总是说我不行”“没人喜欢我”,或频繁担心会发生不好的事”,难以平静下来。

科学使用说明书:别“谈药色变”,更要“规范用药”

很多家长一听到“给孩子用精神类药物”就抗拒,担心副作用或依赖性。但实际上,对于中重度心理障碍,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是帮助他们缓解痛苦、回归正常生活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不滥用、不盲目拒绝”,掌握科学用药的原则。

用药必须遵守的三个原则

先诊断,再用药:药物治疗的前提,必须是由儿童精神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确诊。对于轻度困扰,可优先通过心理治疗、改善家庭关系与家庭氛围,增加家庭有效陪伴来缓解。

个体化,低剂量:这意味着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必须是“量身定制”的,而不是“一刀切”。医生会从最低的有效剂量开始,像精密的刻度尺一样,根据孩子的具体反应和身体状况缓慢微调。为了实现这种精准给药,现代医学会借助两种重要技术:治疗药物监测,它可以实时检测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确保药物不多不少;以及药物基因检测,它能预测孩子对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通过这些科学手段,我们能确保用药既安全又有效,将药物的益处最大化,同时将副作用降到最低。

药物不是万能药”:药物的作用是缓解症状,它必须配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干预(如改善亲子沟通)和学校支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药物是“应急补水”,而非“长期供水系统”。

常见用药领域与副作用应对

不同心理问题的用药不同,家长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可能的副作用,避免因恐慌擅自停药:

ADHD 用药:常用的哌甲酯、托莫西汀,可能会让部分孩子出现食欲减退、睡眠问题(轻度失眠或者睡眠增加)等。遇到这种情况,可和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时间,比如将服药时间改为随餐,避免影响食欲。特别澄清:在规范的医疗监督下,用于治疗 ADHD的药物(如哌甲酯),其剂量和目的与滥用药物有本质区别,并不会导致成瘾,家长不必过度恐慌;但也需要指出,哌甲酯并不是所谓的“聪明药”,切不可随意用药!

儿童抑郁症/焦虑症用药: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常用药,少数孩子可能会出现恶心、头晕等初期反应,通常 1—2 周会逐渐缓解。家长要做的是记录孩子的反应,及时和医生反馈,不要因暂时的不适就停药。

抽动障碍用药:只有当抽动频繁影响孩子上课、社交时才考虑用药,部分药物可能导致孩子轻微嗜睡,可调整为睡前服用,减少对白天活动的影响。

 家长最容易踩的“用药误区”

误区一:“症状好转就停药”。心理问题的治疗需要时间,比如ADHD的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持续12个月以上,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反弹。必须在医生评估后,逐步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误区二:“用药会让孩子变‘傻’”。目前临床常用的儿童精神类药物,在规范使用下安全性较高,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反而长期不干预的心理问题,会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问题影响学习和认知发展。

误区三:“只靠药物就行”。曾有个ADHD孩子,家长坚持给孩子用药,但在家经常批评孩子“笨”、“不听话”,结果孩子症状始终反复。后来配合家庭治疗,家长学会了鼓励和耐心引导,孩子的改善明显加快。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给孩子织一张“保护网”

家庭是孩子首位的心理导师,家长必须学会倾听与接纳,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避风港”。学校则不仅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更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通过灵活的课程和活动,营造充满理解与关爱的“心理安全校园”。社会和社区承担着消除“污名化”的关键责任,通过公益讲座和科普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确保当孩子需要专业帮助时,家长能够主动、无惧地寻求支持,真正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心理健康服务惠及每一个儿童。要知道,寻求心理帮助,就像孩子感冒要去看医生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健康需求;全社会的理解与包容,正是治愈的开始。

郭宏丽提醒,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难免遭遇“心灵风雨”。我们作为守护者,要成为他们的“引路人”,既不忽视任何细微的心理信号,也不盲目恐惧药物治疗,更能主动为他们寻找最合适的专业支持。守护儿童心理健康,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由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次科学的应对、以及每一份全社会的包容汇聚而成的实际行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责编:赵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