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港股创新药市场久违的爆发更吸引产业链企业加速资本化布局,纷纷借窗口期向港交所递表,试图捕捉行业与资本共振的机遇。在行业整体保持高增速、创新药出海进程加速突破以及国内医药政策持续释放利好的多重驱动下,盖CXO概念、生物制品、细胞免疫治疗、医疗服务等细分赛道的龙头企业凭借技术壁垒、产能优势与全球化布局,纷纷展现出强劲的成长韧性与发展潜力。

在政策层面,从地方先行的机制创新到国家层面的目录调整,再到推动商业健康险的高质量发展,传递出的信号再清晰不过:国家正式牵头为创新药开辟“医保外”的多元支付通道,用商业保险撬动医药产业升级。
在此浪潮中,聚焦创新药支付领域的镁信健康于6月30日正式向港交所递表,其资本化征程既踩中行业风口,也面临发展的现实考验。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销售额约1620亿元,医保基金作为“保基本” 的核心力量,承担了44%的支付份额;患者个人承担近49%,而商业健康险支付占比仅7.7%,贡献仍较为有限。过高的个人支付比例,不仅带来了患者对新药的可负担问题,也使创新药企陷入“有药卖不出”的困境。提升商保的支付能力或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之一。业内估计,要将个人自费比例从当前接近50%压低至30%以内,商保支付规模需从当前约124亿元跃升至400亿元-500亿元,几乎翻3倍-4倍。而这一缺口正是医药险赛道企业的核心机遇。
尽管具备政策红利与行业东风的天时地利优势,镁信健康仍需回答能否实现盈利模式的稳定性,业务架构能否支撑长期竞争力这一命题。
从财务数据看,2022-2024年,公司收入从10.69亿元增至12.55亿元,再跃升至20.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8%,体现出一定的规模效应。细分业务架构来看,2024年智药解决方案(为药企提供了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商业化方案,帮助药企整合多元支付方)贡献了59.3%的收入,成为公司业务规模拓展的主力军;智保业务(整合自有AI技术、更优质的医疗健康资源,为保险公司提供端到端方案,推动健康险创新)在2024年虽收入占比不足四成,但其毛利率却从2022年的72%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81.5%。其高毛利的根源在于服务的高附加值,通过为保险公司量身定制精细化、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保险公司健康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运营效率。
与此同时,尚未实现盈利的事实仍客观存在:镁信健康净亏损已从2022年为4.46亿元收窄至2024年的0.76亿元。镁信健康在招股书中强调资金主要投向技术开发、业务平台搭建及团队扩充等基础设施建设,属于为长期发展进行的前期投入。
从行业视角来看,这一解释需置于医药支付赛道的发展阶段中辩证看待:一方面,商业健康险市场正处于快速扩容期,为深耕医药险服务的企业提供了广阔增长空间,镁信健康当前的投入可视为对赛道机遇的提前布局,意在构建技术、资源与服务壁垒。但前期投入的回报周期、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仍需时间验证。另一方面,镁信健康选择构建的基础设施也有一定独特性——不以倒卖药品为赢利点,而是作为支付方、保险和药企之间的“架桥者”。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不需要沉淀大量库存或固定资产,或许可使得公司在业务扩张时具备更高的灵活性。
对镁信健康而言,选择在行业变局和资本暖流交汇之际上市,是顺势而为的战术选择。但长期胜负,仍取决于上市后能否凭借资金和资源实现业务突围,在激烈竞争中跑通自身模式。这场长跑竞赛,起跑领先并不意味着结束,最终胜者仍要看谁能在政策、市场和资本的考验中跑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