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实融合不再是可有可选的“附加题”,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答题”。数实融合不仅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更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数实融合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制造业正处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关口。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趋势,传统制造业在效率、成本、创新与绿色发展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数实融合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数字赋能—实体转型—价值重构”的逻辑链条,为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数字技术的渗透使生产要素实现精准配置、产业链实现高效协同、价值链实现动态延伸,从根本上改变了制造业的组织方式与竞争逻辑。
数实融合是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内在要求。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具有可复制、可共享和无限增长的独特属性。通过将数据深度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流程,能够实现对传统要素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打破传统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为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同时,数实融合催生了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价值重心从加工制造向“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转变,助力企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数实融合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数字化赋能使创新过程实现网络化、平台化与智能化,重塑技术创新模式。一方面,数据成为研发创新的重要资源。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仿真和虚拟测试,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另一方面,数字平台促进跨界协同创新。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企业与科研机构,形成开放创新网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扩散。数实融合由此推动制造业实现从“单点创新”向“系统创新”、从“企业创新”向“生态创新”的跃迁。
数实融合是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数实融合为绿色制造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切实实现智能监测与能耗数据分析实现能源利用精细化管理。数字孪生与过程优化技术使企业在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减排。区块链追溯与碳排放核算技术提升产业链碳管理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数实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数实融合是增强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核心支撑。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对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的透明化管理和动态感知,快速识别并应对断点、堵点风险。基于数据的协同研发、柔性生产,能够提升系统抗冲击能力,确保产业体系在极端情况下也能有效运转,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同时,数实融合打破了企业边界和地域限制,推动形成基于平台的网络化协同生态。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实现了跨主体、跨领域的技术扩散与业务协作,加速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群效应。
数实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技术赋能路径:以数字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实融合的首要作用是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制造业发展。数字技术重塑制造流程。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感知、智能决策与精准控制,推动从“经验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促进绿色与智能技术创新。 数字技术加速绿色制造技术扩散,实现能源监测、排放管理与循环利用优化,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孪生系统与虚拟实验环境,企业能以更低成本实现快速迭代和协同创新,形成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
效率提升路径:以数智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与资源配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效率变革。数实融合通过数据驱动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智能感知和自动控制技术减少人工干预,预测性维护降低设备停机率,实现生产线“少人化、无人化”。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原料、能源、库存的动态优化配置,降低能耗与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实时协同、物流可视化与库存精益化,提高整个产业链运行效率与韧性。
结构升级路径:以融合创新推动产业体系高端化与合理化。数实融合重塑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与价值体系,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促进制造业服务化。 数字平台助力制造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如远程运维、定制化设计和增值服务,延伸价值链。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数据共享和智能协同提高产业链上下游的响应速度与协作效率,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像智能装备、工业软件、数字运维、云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要素优化路径:以数字平台促进资本、技术与人才高效流动。数实融合为制造业构建了要素高效配置与协同创新的新机制。资本配置更高效。 通过产业互联网与金融科技结合,形成“数据+信用”体系,推动制造业融资模式创新。技术要素加速流动。 数字平台降低创新扩散门槛,使先进制造技术跨行业、跨区域快速传播。人力资本结构优化。 数字化转型催生复合型人才需求,促进劳动力技能升级与人才高端化。
绿色低碳路径:以数字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与生态绩效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数字技术支撑绿色制造。 通过能耗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实现全过程能源管控和减排优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区块链与大数据技术实现碳排放可追踪与可量化管理,推动企业形成低碳生产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数字平台推动废料回收、资源再利用与绿色供应链建设,实现资源高效循环。
孙超 党培(作者分别为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字化赋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23YJC790117〉”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