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自是桃李树,何畏不成蹊——第三届苏州市市民书法大展观感

第三届苏州市市民书法大展作为2025年度苏州市文联的重点展览项目,其意义远超普通群众性展览的范畴。这个面向普通市民征稿、限制专业书家参加的展览,共收到来自全市10个区县的645件投稿作品,经苏州市书协组织的评审委员会两轮严格评选,最终评出入展作品115件(含优秀作品19件)、入围作品64件。展览于9月5日起在太仓美术馆展出,并陆续安排了十多场专家导览。许多观众惊叹于这些出自业余作者之手的作品,其艺术水准已接近省级专业展览,这种“专业水准的群众性”,正是苏州书法良性发展的最佳注脚。

本人有幸参与了这次展览的终评工作,近日又去太仓美术馆观看了现场展品,感慨颇多,故撰小文与大家分享。

一、市民书法展趋于专业水准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性城市,千余年来也一直是书法艺术的重镇,吴门书派影响深远。外地朋友经常能看到苏州书家在全国性书法篆刻展上成绩斐然,其实苏州书法更深层次的实力,在于它是艺术全链条的持久繁荣,比如书法、篆刻、理论都有实力人物,老、中、青都有代表性书家,篆、隶、楷、行、草五体开花,书画收藏、装裱、制笔制扇印泥等艺术经济领域也十分活跃。所以历来苏州书法发展都不是依赖于某一个名家、某一个团体,而是强手如林、百花齐放,自带强大的基因传承能力。目前苏州有江苏省书协会员逾1000人(其中中国书协会员220余人),在全国地级市中可称首屈一指。而本次市民书法展为了让更多普通书法爱好者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在征稿启事中直接把这千余名省级以上书协会员排除在外。在此情况下,仍然收到来自10个区县的投稿作品645件,其背后的书法爱好者应达万人以上,足见苏州书法的群众基础十分深厚。

太仓美术馆的展陈效果很好,漫步于展厅中,很多观众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这个由业余作者构成的展览,办出了接近省级书法展的水平。

具体而言,首先是这些入展作品都能植根传统,承续经典,在书法审美上与古代优秀作品一脉相承。其次是作品的书体丰富,形式多样,显示出对书法经典作品的全方位学习。第三是笔法到位,结构严谨,看得出作者接受过正规的书法训练,有着大量的临池经验。第四是文辞内容古雅,多以历代名家诗文和苏州地域文化为创作内容,其中不乏吴地前贤范成大、沈周、文徵明、文震孟、归有光的诗文,体现书法艺术与社会文化的深度互动。

从参展作品的整体面貌来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对书法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许多作品在取法上直追古典又参以己意,魏碑风格的楷书作品也有多种风貌,或魄力雄强,或意态奇逸,或骨法洞达,暗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的取法路径。私淑文徵明的小楷有好几件,有的还欲融合几家小楷体势,颇见新意。这种“师古不泥”的创作方式,正是书法写意精神的当代延续。

在苏州的千余名中国书协、省书协会员虽然不能投稿,但他们与这个市民书法展可不是毫无关系。因为他们是许多投稿作者们的老师,默默地为展览提供支持。我看到有的作者在获奖感言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正是有了这样坚强的后盾,苏州的市民书法展方能达到专业级水平。

二、正书数量、质量凸显优势

在书体分布上,这次展览中的正书类作品占据绝对优势。评选过程中,我们评委已经有这样的感受,最终入展作品也呈现这样的特点。书法有五体,其中篆、隶、楷属于正书类,行、草属于草书类。正书端正易识,且笔笔断开,方便临摹,故初学者必然从正书入手,打牢根基以后再涉足行草。市民书法展的投稿者毕竟不同于资深书法作者,以正书为主是他们必然也是正确的选择。这一点是与全国性书法展览投稿明显不同的,后者都是行书作品占了主要部分。

在终评结束后,公布的19件获奖作品中有楷书9件,行书3件,篆书、隶书、草书各2件,篆刻1件。属于正书类的楷书、篆书、隶书获奖共计13件,占了18件书法获奖总数的72%。这样的结果,并不是评委会有意提倡某些书体,而是投稿作品中书体质量分布的客观呈现。

展览中的楷书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甚为突出,说明苏州书法作者对楷书的重视,印证了张怀瓘《六体书论》“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的理念。而且可喜的是,很多楷书作品已经跳出了“拟之者贵似”的阶段,走向似与不似之间。临摹式的楷书初阶集字作品多被淘汰,入选作品需要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比如有几件取法智永的中楷,和几件取法文徵明、王宠的小楷,居然各有意态,而且均出自年轻作者之手,十分难得。

三、年轻作者、女性作者强势登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次展览中年轻作者和女性作者的突出表现,打破了人们对群众书法的刻板印象。

据粗略统计,80后作者(45岁以下)投稿占比六成以上。在19位获奖者中,80后作者竟然占了17席,打破了群众书法多属老年活动的陈见,显示出年轻作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是未来苏州书法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尤其是这次00后(25岁以下)获奖作者多达4人,水平之高令人咂舌。他们从少年向青年书家的转型,以及快速提升创作水平的经验,应该具有典型的启发意义。

女性作者的创作进步同样让人惊喜。这次展览的女性投稿者数量较往届有显著增加,尤其是在获奖者中多达11人,占比58%,一举打破男性作者在各种书法展览中的垄断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男女平权,女性能够平等接受文化教育,近年中国高校的硕博士生中,女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男研究生。但是在以往所有的书法展览中,女性的投稿量只占少数,入选获奖数量也很少,从未出现女性书法获奖数超过男性的情况。虽然本次展览评选中并没有考虑性别因素,最终的评选结果却说明了女性作者同样具有强大的书法学习能力,以及对书法传统和审美的正确把握。

四、后续培养有待加强

当然,这次展览来稿也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除了正书类作品整体较强,行草书和篆刻存在明显短板。行草类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很多作品存在笔法不讲究、章法凌乱等问题,在评选中遭到淘汰。很多作者尚处在集字创作的阶段,导致部分作品存在行气不贯的问题。篆刻作品投稿数量不多,且略显匠气,普遍缺少秦汉印和文人印章的鲜活之美,将来有必要在篆刻人才培养上多予关注。另外,因文化修养不够、用字不讲究,导致不少作品有硬伤而直接被拿下,也是挺可惜的。

对于其中优秀的作者来说,倘若志存高远,还可以“三多三少”做个提醒:形式拼接多,气韵贯通少;炫技表现多,韵味表达少;经典风格多,个性探索少。当然这些问题属于“成长的烦恼”,也是目前全国性书法展览的通病,要在漫长的艺术人生中去探索和解决。事实上,除了最拔尖的一批书家之外,绝大多数作者的笔下都缺少沉浸的古典和鲜活的个性,庄子所谓“技进乎道”其实是很难达到的目标。艺途深邃无止境,这也是艺术带给人们欢乐与痛苦的源泉。

总体而言,这次市民书法展呈现的“经典作品+个人表达”的创作模式符合书法发展的规律,正书、年轻人、女作者板块的整体走强体现了苏州书法有着高水准的群众基础。它选拔出了当前苏州书法的中间层次,显示了苏州群众书法活动广泛开展,各县(市)区书法均衡发展,也显示出在苏州的众多中国书协会员、省书协会员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李贺诗云:“自是桃李树,何畏不成蹊”,苏州书法有如此深厚的人才积淀,代代传承出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些业余书法作者中的优秀者就是苏州书法未来的中坚力量。“第三届苏州市市民书法大展”打通了专业和业余的界限,让这些出自普通市民之手的作品续写吴门书派的篇章,也预示着苏州书法将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顾工(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

责编:张梦喆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