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苏读城·阅读建筑|故宫在南京“留下”一座建筑,见证一段“文物迁徙”

整整100年前的今天——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在北京正式成立。百年风雨历程中,故宫博物院曾有一段往事和南京有关,并且在南京留下了一座珍贵的历史建筑。

故宫博物院 视觉中国 供图

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的朝天宫建筑群是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朝天宫4号则是江苏省昆剧院。南京市博物馆东面,江苏省昆剧院北面,还有一座方方正正的历史建筑,它的名称叫做“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库”。

一座和故宫博物院有关的建筑为何会出现在南京?这一切得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说起。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铁蹄踏遍了东三省,平津地区日益危急。为保护北平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心将故宫文物南迁存放。这一规模浩大的“文物搬家”工程从1933年2月7日延续至5月23日。故宫南迁文物被分为四批运送南下,共有13427箱又64包文物被送到上海。1937年1月,这些文物又被分成五批运抵南京,存放到“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库”。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库”(图选自《南京近代建筑》)

为了妥善保存这批故宫文物,1936年12月,在南京朝天宫建筑群东侧,一座崭新的“古物保存库”顺利完工。

这座方方正正的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室一层,平顶,顶部四角各有一四角攒尖顶建筑物。该建筑由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赵深、童寯、陈植等著名建筑师设计。建筑外形灵感来自河北承德的须弥福寿之庙(“外八庙”之一)的大红台。众所周知,融合汉藏建筑艺术的须弥福寿之庙是清代皇家寺庙,故宫文物也多为清宫旧藏。整座建筑和里面存放的文物达到某种契合。

河北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大红台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库”的建设从1936年3月启动,同年12月完工,建筑花费39.3万元。落成一个多月后,这座建筑就迎来了南迁的故宫文物。

然而,1.3万多箱故宫文物在这座库房里仅仅待了半年多时间,又再次踏上“流浪之路”。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战火将从上海蔓延至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再次组织文物南迁,1.6万多箱文物被运往大西南的四川保存,但也有两千多箱文物因为时间仓促,只能留在了南京。抗战胜利后,从1946年1月至1947年11月,故宫西迁文物再次被陆续运回南京,依然存放在“南京古物保存库”。

朝天宫建筑群与“南京古物保存库”(右边正方形建筑)鸟瞰图 (图选自《南京近代建筑》)

1948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国民党政府决定将这批存放在南京的故宫文物运往台湾。从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2月22日,存放在“南京古物保存库”以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处的故宫文物2972箱被分成三批运送到台湾,包括古物1434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由于时间紧迫和运力有限,依然有一批故宫南迁文物留在了南京古物保存库。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库”今貌(图选自《南京近代建筑》)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库”今貌(图选自《南京近代建筑》)

时光荏苒,拥有90年历史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库”已被列为历史建筑,依然发挥着保藏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南京古物保存库”讲述着“故宫文物南迁”的往事,记录了战争环境下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

烽火岁月中,护送文物南迁的“故宫人”表现出的勇气与奉献、责任与担当,与故宫国宝一样值得被永远珍视和铭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责编:周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