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沐浴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江苏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十四五”。这5年,总书记三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两次考察江苏,对江苏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5年来,总书记关心的重点事、牵挂的关键处,正转化为全省各地一个个奋进场景、一项项创新举措、一份份合格答卷。即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推出“十四五,总书记关心的这些事”系列报道,通过一个个实践探索,讲述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十四五”发展故事。

在近日发布的小米17系列手机上,一项关乎我国显示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突破引发业界关注——由小米与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孵化企业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型红光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实现量产应用。这项突破打破国际巨头在高端显示材料领域的长期垄断,是江苏“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成果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的重要要求干,核心就是‘打基础、筑根基、破瓶颈’。”中国科学院院士、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维说,这5年,实验室始终盯着国家战略需求,专啃柔性电子领域的“硬骨头”:核心材料、关键器件稳不稳定、能否大规模制造。
方向选得准,步子才能稳。“实验室早早锁定了新型显示、柔性光伏、柔性感知三大‘赛道’。”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京邮电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赖文勇教授说,“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先进材料与柔性电子创新团队先后获批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柔性电子国家基础科学中心两个“重量级”平台,为科研攻关夯实基座。
5年来,实验室人才队伍“星光熠熠”,跨材料、物理、化学、电子、生命、力学、医学等领域的专家们齐聚一堂。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范曲立说,受益于“人才特区”和“高端引智计划”,实验室固定科研人员里全员博士学历,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67%,“80后”高达85%,超75%有海外科研经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落地,每个环节都有青年科技人才担纲。省政府直接拨付了定向资金支持,实验室通过大型仪器共享、自主研发与改造,从实验研究到做出器件、实际应用,全链条都畅通无阻。
在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加持”下,核心技术突破屡创纪录。“我们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实现了原始创新,用多功能离子液体当溶剂,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依赖昂贵的惰性气氛,在常温、高湿度环境下,电池转换效率就达到24.1%,在85℃连续加热和持续光照500小时后仍保持80%以上的初始效率。”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院长陈永华介绍,团队还创新突破全丝网印刷技术,印刷速度达到20cm/s、材料几乎不浪费,拉低了太阳能电池的量产门槛。
同时,钙钛矿LED领域更是突飞猛进。在“十四五”期间,实验室聚焦钙钛矿LED(发光二极管)首次实现钙钛矿LED发光效率超过20%,相关成果多次发表于Nature,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标志着我国率先打开钙钛矿LED新赛道。“这些突破不光补了国内空白,还打破国外垄断。”黄维院士满是自豪。
科技成果突破最终是为了服务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实验室始终盯着企业的“卡脖子”难题找课题。“除了和小米、京东方、协鑫光电这些大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攻关,还建联合实验室、共享中试平台,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技术门槛。”范曲立说。
谈及这5年最大的变化,黄维院士认为,是科研模式和创新生态“换了新模样”。实验室打破学科“围墙”,搞起“链条式”科研:南京邮电大学专攻理论和技术突破,南京工业大学负责把技术变成产品,西北工业大学聚焦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应用,三校联手,技术落地速度加倍。
展望“十五五”,实验室早就开始“布局未来”。“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围绕国家需求啃更多科技‘硬骨头’:比如在航天领域把柔性传感系统做得更好,在显示产业持续突破高端材料,为江苏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创中心,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孵化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黄维院士表示。
【述评】科技创新“求实扎实”
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高效制备装置,到钙钛矿LED的绚丽发光样品,再到与小米合作量产的红光OLED材料,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5年来的发展,恰是江苏以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实验室成立之初便锚定柔性电子这一颠覆性领域,紧扣国家“双碳”、显示产业自主可控等战略需求,没有盲目追逐热点,而是深耕核心材料与关键工艺,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正是江苏科技创新“求实扎实”的写照。
实验室展现了江苏“协同融合”的创新生态优势。实验室打破高校壁垒,“三校”协同,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场景应用的明确分工;更打破产学研边界,与小米、京东方等企业深度合作,这正是江苏“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实验室的发展彰显了江苏“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实验室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比67%,一批青年学者从“跟跑”到“领跑”,背后是“三级导师制”的悉心培育,是“青年创新基金”的资金支持,这种人才生态,让江苏成为科技创新的“青年沃土”。
从一座实验室看全省,江苏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8.9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4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背后,正是这种“战略引领、协同融合、人才为本”的科创逻辑在支撑。未来,随着实验室在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持续探索,江苏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蓝图将愈发清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