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大勇
山芋的韬藏与低调,秋天知道,大地知道。

还有山芋的恩惠,地方志书知道。阜宁县县志多次记载:旧年黄河夺淮,洪水泛滥,老家沙岗上蚁聚的全是逃难的乡民,多是或背或扛半袋一袋的山芋或山芋干登岗。岗上生火难,此物果腹,生的,手搓搓,水洗洗,上嘴就咬,救命。
我发现,其他地方名谓“红薯”,而盐阜地区全境无山,为何称为“山芋”?后来,通过植物学书籍,我方才解惑:它虽然属于旋花科,但是山药的一种,盛产本地区,故名。
前年初秋,参加市县慰烈工程采宣组,我认识了受访的烈属郑先生,结下了情谊。年前,我专门去往郑家,看望他年迈的父母。
在郑家见到不少山芋,还有山芋干。我知道:山芋干,与糁子煮粥,如鱼食雪花,过年时可刮油、解肥;还有炸薯片、山芋饼,是孩子们的珍爱。但他家并未养猪做粉,为何贮存下数百斤的山芋?郑先生告知是他的祖父祖母定下来的“家规”,更是二老心头的衷情:给大柱(郑先生的大伯)留着的。“我大伯喜欢吃烤山芋”,郑先生回忆说:“听奶奶讲,秋冬时节,少年大伯帮她烧火做饭,会埋一两只山芋在锅膛红红的灰烬里。”
郑家大伯18岁参加新四军三师,也在秋季。临别家门时,母亲将一只烤山芋放在他的衣袋里,说会一路“芋”到好运,父亲在屋后摘了一瓢木枣,倒进他的另一侧衣袋里,盼柱子“早”日凯旋。只是郑先生的大伯一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从此,郑家每年过中秋和春节时,将山芋作为重要的“节礼”储存,用它祭奠成为烈士的长子。祖父祖母仙逝后,郑先生的父母传承了这一“家规”,恰好让首次登门的我尽悉眼中。孰料,不到一年时间,郑先生的父母也相继过世。得悉郑先生双亲遗照上墙,我先后怔愣两次,心头惦挂加重:今年中秋节前夕,又是山芋收获季节,他家的那份特殊“家规”,不会中断吧?
我小时候,摇篮就放在山芋地边。山芋是旱作物,一垄泥土高壅,只要最初的几瓢水“下根”,后来就靠天雨时露,一点点地抽叶、长茎。替它壅土成垄,主要是防备遭受涝淹不易成活。山芋在泥土里,肉身不露面,藤叶不张扬,容易被人低看。
过去农家爱长山芋,多为一物二用。彼时,每户农家种几垄山芋是雷打不动的“规划”,山芋旺生,可以当做饥馑年代的食粮,山芋藤又是最好的猪饲料。以往,城里人对山芋知之甚少;现在,人们条件好了,竟也吃起山芋茶、炒芋茎。这也成了上了年纪的乡人,倍感山芋可亲可敬的谈资。
老家有句俚语:山芋好吃藤难扯。“藤难扯”意指带来麻烦、理不顺畅。此俚语如此形象地表达山芋藤与大地母土之间的亲密,彼此的拥抱至死不渝,要想精准地理解“回报”一词,扯山芋藤是最佳的认知体验。山芋是有感情、懂报答的植物,尽管低到了尘埃处、匍匐在泥眼里。
山芋生熟可食,亲民、利他,随和、爽气。这些年,我回老家时,看望、亲近山芋,感觉它一如既往,沉实、木讷,它依旧扎根乡关,深入大地。山芋“洗脚进城”后,炸薯片和烤山芋成了都市人的心头好。如今城乡的孩子,哪一个没有吃过店铺里的炸薯片(条)!山芋洋化过后,全球风靡,这是山芋家族意想不到的后现代童话。烤山芋,是另一种风味。寒冬季节里,街头拐角处,山芋的熟香,昂扬又蓬勃,每一缕都是又一种劲伸的藤蔓,抓鼻鼻开,抓心心痒,令你味蕾大动,脚步蹜蹜上前,捧得一颗在双手间,来回反滚,耐着烫,丢不舍,嘬嘴吹气,舒鼻歙香,非喜欢所能喻之,非急切所能统之。由此,我更能理解兵荒马乱年代,郑家大伯欢吃烤山芋的“少年心境”。我曾在异乡街头,是寒冷的夜晚,被熟稔的山芋熟香所牵引;一颗烤山芋在手,我的整个蜷缩的身心,就有了便携式的供暖器具,袖珍的它,俨然是椭圆形的邮票,在我眼里突然就放大成为故园。
前年在郑家,知道两代四位老人家借“芋”思人、“柱”在心头,我仿佛看到愿望中的山芋,冒着氤氲的热息甜气,也打着绑腿登上日寇占据的陈集炮楼,在硝烟中与一位英雄紧紧拥抱,在火光中高蹈为金星。为此,我多次为爱吃炸薯片(条)和烤山芋的中小学生,讲述郑大柱前辈的“山芋故事”。
“大地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个身体。”那一年,我和文友从媒体获悉盐城南乡,有一处叫做“五条岭”地方,是解放战争盐南阻击战的无名烈士墓地,由当地一位老农卞康全一直自发守护,三代人至今已守护77年。
来到现场,所谓的“五条岭”,就是堆垒在大地之上的五条长长的土堆,俨然五条种植山芋的垄行。地处偏僻的“五条岭”,新世纪初被人们广为知晓后,地方记者向卞康全等上了年纪的长老了解情况,他们记起小时候,一场激烈的战斗后,跟随大人,来到烈士下葬处,由于战势紧张,来不及准备棺材,2000多名烈士遗体,被乡亲们用白洋布包裹起来,像“点山芋秧子”一一埋下,留下一垄垄高高的长长的土堆。这2000多名烈士中,大半是前期抗日的精英。
首访郑家回来的路上,我情不自禁地将山芋与无名烈士,与郑家大伯联想到一起,“大地拥抱”这四个字像四颗山芋一样,堆垒在我的心头。
初秋新凉,我再度去往郑家,向着墙上两位老人的遗照鞠个躬。郑先生夫妇一脸细密的汗水,正在地里选取又大又好的山芋,高高堆在地边。抬眼与郑先生对视时,我们彼此了然。
金秋知道,大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