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如何看待老戏骨扎堆景区“再就业”

今年国庆假期,一场别开生面的“老戏骨再就业”热潮席卷全国多地景区。79岁的罗家英顶着35℃高温披袈裟重现“唐僧”,62岁的江华甩袖演绎“雍正”喊出经典台词,65岁的林俊贤以“李世民”造型与游客热情互动,还有马景涛、翁虹、郑国霖等观众熟悉的演员纷纷在景区扮演经典角色。

据统计,假期期间全国有超过20位老戏骨扎堆景区“营业”。相关画面在社交媒体刷屏,引发网友讨论。影视行业调整期让不少演员面临戏约减少的现实,郑国霖坦然回应“演员也要养家糊口”。当老戏骨们带着经典角色入驻景区时,既为自身拓展了职业空间,又给文旅圈带来了一波红利。

郑国霖扮演的“李世民”在景区热舞。图源社交媒体

当下文旅行业的发展逻辑正在重塑,告别了以往单一的静态陈列模式,逐步迈向以动态交互为核心的新形态。景区需要“活的IP”激活游客体验,明星及其经典角色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活招牌”。对游客而言,几十元门票就能与童年偶像互动,让观光从“走马观花”升级为“情感共鸣”。三方共赢,让老戏骨与景区一时之间成为热点。

老戏骨们景区再就业,常常会有“过气谋生”的猎奇评论出现,但生命不息,剧本可以永远重启。他们没有困在“明星光环”里抱怨环境,而是放下身段走进景区,用扎实的表演在新舞台上延续价值。从《大话西游》到景区快闪,罗家英的“唐僧”袈裟穿了二十余年;从TVB剧集到千古情舞台,江华的“雍正”气度丝毫不减;郑国霖将脱口秀技巧融入角色,用“朕的摩托赛千里马”等俏皮话拉近古今距离。老戏骨的再就业不一定是“落魄下海”,而更像是对表演与生活的延续。

然而热潮之下也需冷静思考。老戏骨景区再就业的本质是经典IP的场景化重生,若景区仅仅将老戏骨作为短期引流工具,缺乏长远规划,可能导致游客审美疲劳。一些地方开发IP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缺少文化深度,最终难以留住回头客。成功的IP开发需要超越“流量狂欢”,耕耘长期价值。

老戏骨与景区,从来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用情怀撬动文化共鸣,用专业守护体验品质。只有这样,老戏骨的“重启剧本”才能长久动人,文旅热潮才能真正沉淀为可持续的文化力量。

(吴盈青)

责编:孔婧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