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两则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10月10日,一家知名酒企举办的投资者来访接待活动中,公司高层谈及未来行业增长时提出,“等到自动驾驶普及,饮酒场景可能进一步释放”。
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对一起醉酒驾驶案件作出判决。该案中,醉酒驾驶行为人闫某以开启“自动驾驶功能”为由,抗辩不构成危险驾驶罪等犯罪,或辩称应减轻责任,均被法院依法驳回。最终,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闫某拘役三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
两则新闻的碰撞,抛出了一个核心疑问:自动驾驶普及后,真能成为酒后驾车的“免罪符”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当前自动驾驶的技术边界。根据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驾驶自动化从L0到L5按6级划分:L0级为驾驶员驾驶,L1、L2级别为人类驾驶员主导,系统辅助;从L3级别开始,车辆控制权逐渐交由自动驾驶系统,L3级为有条件自动驾驶,L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L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目前,市面上量产车型普遍搭载的是L0-L2级系统,L3、L4的自动驾驶尚处于试点阶段,尚未进入普通家庭。
那么,即便是酒企潜在期待的L5级完全自动驾驶,是否就能为酒后用车“开绿灯”?答案应该仍然是否定的。依据标准,即便在L5模式下,驾驶员转为乘客,但仍需承担两项关键责任:一是系统激活前,需确认车辆状态是否可以使用、决定是否开启系统;二是系统激活后,可接受介入请求并执行接管。而饮酒或醉酒状态下,人的判断力、反应力会显著下降,如果连安全开启系统的前提都不具备,那就更谈不上应对突发状况。
近年来,现实中因过度依赖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忽视“人为主导”原则而酿成的事故已屡见不鲜。即便未来技术成熟,自动驾驶系统也无法百分之百规避极端天气、道路突发障碍、系统偶发故障等突发风险。而一个饮酒或醉酒的人,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作出精准的判断、完成紧急接管?反而会因对科技的盲目信任,进一步放大安全风险,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从法律层面看,我国关于“酒驾”或“醉驾”的认定,始终以驾驶人对车辆的整体控制权为核心。即便未来自动驾驶技术成熟、相关规则细化,保障公共安全的立法底线也不会动摇,“人”的责任也不会因为科技升级而被豁免。
归根结蒂,科技的价值在于辅助生活、提升效率,而非挑战公共安全底线。在自动驾驶与饮酒场景这一议题中,真正要探讨的,不是技术能否为人“免责”,而是人如何善用技术而不失责。技术可以进化,但生命安全,从来都只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国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