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决胜“十四五”②|做好“融合”大文章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南京高淳国际慢城景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蜗牛雕塑,成为游客们驻足的时尚打卡点。人们也许没注意到,这些雕塑都是用建筑废料经3D打印“变废为宝”制成的。

在“黑科技”层出不穷的今天,3D打印并不稀奇,但做成大尺寸的雕塑,对材料的强度其实有很高要求。生产方南京路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亚梅教授团队合作,组建绿色增材智造研究院,共同攻克了材料难关。萌萌的蜗牛雕塑,折射出江苏这片土地上“科技扎根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蓬勃生机。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任务。“十四五”以来,江苏始终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从车间里的智能化改造到实验室的原始创新,从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到创新平台的集群布局,江苏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融合”文章。全省累计实施6.1万余个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基本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培育形成1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7万亿元,造船市场份额占全球超四分之一……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同频共振,是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江苏的创新实践表明,“双创”融合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要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推动融合走深走实,政策的“指挥棒”作用不可或缺。江苏接连出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融合等系列政策,从资金扶持到平台搭建,从人才引育到机制突破,为融合发展扫清障碍。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拔地而起,成为科技攻关的“桥头堡”;“1650”产业体系加速构建,让创新方向紧扣产业需求;“科技镇长团”从“地方团”转型为“产业团”,把高校智慧直接送到企业车间。这些举措如同为融合发展铺设了“快车道”,让科技资源不再“沉睡”,让创新的种子有了生根发芽的沃土。

人才是融合发展的第一资源。江苏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从“集萃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在研发一线成长,到“双岗互聘计划”推动高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再到技术经理人队伍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江苏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懂科技、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目前全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2200家,33家企业跻身全球独角兽榜单,这些企业的崛起,离不开一个个科研团队的坚守、一个个技术人才的付出。正是因为有了人才这个“活水源泉”,江苏的融合发展才有了持续向前的动力,才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不断突破,创造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大江奔涌,不舍昼夜。“十四五”收官之际,江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正持续展现蓬勃的生命力。从高淳的3D打印蜗牛雕塑,到全球领先的光伏产业集群;从实验室里的钙钛矿电池技术突破,到生产线上的智能装备升级,每一个创新成果都在诉说着“双创”融合的力量。未来,江苏还将继续深耕融合之路,让科技更有“产业厚度”,让产业更有“科技高度”,以融合之力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袁媛)

责编:陈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