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光粼粼的阳澄湖边,蟹农黄阿男提起沉甸甸的蟹笼,公蟹五两、母蟹四两的饱满体态让他喜上眉梢。9月26日,第一篓阳澄湖大闸蟹由顺丰无人机捞起。开捕节现场,湖面上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大闸蟹被捕捞上岸。湖畔顺丰的冷链车队与无人车整装待发,成为现场最亮眼的“护航力量”。记者了解到,今年已是顺丰第十八年护航阳澄湖大闸蟹运输。
在句容的葡萄架下,冷链工人忙着给刚采摘的阳光玫瑰预冷;在吕四渔港的码头边,渔获上岸即被送入恒温集装箱;在初夏苏州东山的枇杷园里,果农们将套袋的白玉枇杷小心翼翼装入泡沫箱……从湖鲜到果鲜,江苏特色农产品正借助不断升级的物流网络,跨越山海抵达消费者餐桌。
48小时鲜度保卫战
“蟹的最佳鲜活期就48小时,送晚了再好的蟹也砸招牌。”阳澄湖美人腿度假区的水产店店主周建华一边捆扎蟹礼盒,一边给顺丰快递员樊俊锋打电话。10分钟后,樊俊锋将20盒发往广州的大闸蟹装上冷藏无人车,“20分钟到转运中心,明天就能到广州餐桌”。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在江苏各大农产品产区每日上演。阳澄湖大闸蟹今年启用全国首个专用转运中心,1.65万平方米的场地配备自动化分拣设备,每小时分拣产能突破2万件,40%的快件可实现“提前打板、一键登机”,乌鲁木齐等偏远城市也能次日达。中通快递则构建“航空+冷链”闭环,让全国200城实现大闸蟹次日达,苏浙沪地区更是能“当日捕捞、当日尝鲜”。
对于娇贵的苏州洞庭东山西山枇杷,物流企业定制了“田间预冷—就地包装—干线直发”流程。京东物流东山站点负责人介绍,枇杷采摘后1小时内进入移动预冷库,采用带透气孔的珍珠棉托盒分层摆放,配合冰袋控温,江浙沪皖地区24小时内可达,损耗率从过去的20%降至5%以下。
在南通的吕四渔港,凌晨三点渔获上岸后,立即进入渔港配套的低温分拣中心,按品类分级、称重、包装。“以前活虾运到南京就得死一半,现在用充氧冷链箱,48小时存活率能到95%。”渔港物流公司负责人指着正在装货的冷链车说,今年新增的“渔港—机场”专线,让梭子蟹、小黄鱼72小时就能端上北京、广州的餐桌。
从塘口到餐桌
在句容丁庄葡萄合作社的分拣车间,工人将葡萄放入智能分选机,重量、糖度、品相数据即时显示在屏幕上。“分级包装后,精品果能多卖5块钱一斤。”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今年联合顺丰投入200万元建设冷链集配中心,配备智能温控冷库和真空预冷机,刚采摘的葡萄经处理后温度可快速降至5℃,有效延长保鲜期。

这种科技赋能的场景,在江苏农产品物流领域日益普遍。阳澄湖大闸蟹转运中心的中控室里,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国120个城市的温湿度数据和运输轨迹。“我们给每个蟹箱都装了智能温湿度标签,一旦超过8℃就会自动报警。”顺丰农特商项目负责人王伟说,今年新增的25辆无人车和15辆冷运三轮车,实现了“出水即入冷链”的无缝衔接。
针对不同农产品的特性,物流企业还开发了定制化解决方案。东山西山枇杷采用“双层泡沫箱+吸水纸+冰袋”的缓冲包装,内置的透气阀可调节箱内气压;吕四海鲜推出“活鲜、冰鲜、冻鲜”三种产品形态,活鲜用充氧专用箱,冻鲜则采用-18℃的冷链集装箱运输;句容葡萄尝试了“冷链+直播”模式,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后,葡萄从冷库直接发往机场,实现“产地直达”。
中通快递的“开箱验活”服务更是解决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快递员送货时会协助查验,有死蟹当场赔付。”金芦苇蟹业负责人宋振元说,这项服务让店铺的售后率下降了30%,复购率提升了15%。京东物流则在东山试点“无人机+无人车”联运,15分钟就能将枇杷从偏远果园送到集配中心,破解了“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难题。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以前葡萄熟了愁销路,现在物流车直接开到地头,一天能发300多单。" 句容果农张师傅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户的心声。随着物流网络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小农户被纳入了现代化的产销体系。
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正在打造的冷链物流骨干网,成为连接产销的重要纽带。在射阳,临海基层供销社利用闲置土地建成800吨蒜产品冷库,不仅让蒜农的收购价提升1400元/吨,还带动农民增收112万元。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全省建设1万—2万吨级的冷链集配中心,推进田头仓、移动仓建设,力争形成覆盖主产区的“产地网”和主销区的“销地区域网”。
龙头物流企业的深度参与,更让农产品上行通道愈发畅通。京东物流在东海打造的“产业带直销模式”,通过整合冷链、电商、仓储资源,让鲜切花综合物流成本下降20%,农户每单收益显著提升。这种模式正逐步复制到江苏各地,在阳澄湖,顺丰与1200多户蟹农签订直供协议;在吕四,中通联合当地合作社推出“渔港直供”品牌;在东山,京东帮助枇杷种植户对接线上平台,年销量突破500万斤。
物流的升级还推动了农产品价值链的延伸。阳澄湖大闸蟹依托物流优势,开发出礼盒定制、跨境配送等服务,今年出口至新加坡、阿联酋等地的订单增长了40%,72小时就能完成从塘口到海外餐桌的旅程。句容葡萄通过冷链物流打开了北方市场,反季节销售让种植户亩均增收8000元。吕四海鲜则借助冷链网络,在全国20多个城市设立了直销点,“吕四梭子蟹”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高科技物流不仅守住了‘一口鲜’,更让江苏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得到了充分释放。”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姚水生深有感触。从最先一公里的预冷保鲜,到最后一公里的精准配送,物流网络正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让江苏的鲜味既能“走出去”,更能“走得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者手记】
“鲜行”背后的物流革命
站在阳澄湖畔,看着无人机从湖面捞起第一篓大闸蟹,冷链车队整装待发,记者深切感受到,这已不仅是传统的丰收场景,而是一场现代物流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展演。从洞庭山枇杷到句容葡萄,从吕四海鲜到阳澄湖蟹,江苏特色农产品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出行”变革,其背后,是一场关于时间、科技与市场的效率革命。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极致赛跑。“蟹的最佳鲜活期就48小时”,这句在产区常听到的话,是压力,更是动力。在阳澄湖大闸蟹专用转运中心,自动化分拣线每小时处理能力突破2万件,近半快件可实现“提前打板、一键登机”,远抵乌鲁木齐也能次日达。对于更娇嫩的枇杷,物流企业制定了“田间预冷—就地包装—干线直发”的严格流程,采摘后1小时内必须进入移动预冷库,将损耗率从20%压降至5%以下。在吕四渔港,凌晨上岸的海鲜迅速进入低温分拣中心,通过新增的“渔港—机场”专线,让活鲜跨越千里依然活力满满。这48小时的“鲜度保卫战”,考验的是物流体系的每一个环节能否无缝衔接、精准高效。
这是一次科技对传统的深度赋能。在句容的葡萄分拣车间,智能分选机正在为每一串葡萄精准“画像”,重量、糖度、品相数据实时显现,分级后的精品果价值显著提升。顺丰的中控室里,全国120个城市的温湿度数据和运输轨迹实时跳动,每个蟹箱都配备了智能温湿度标签,超温自动报警。无人车、冷运三轮车、真空预冷机……这些曾经看似与农业无关的科技装备,如今已成为保障农产品“鲜行”的关键。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物流企业还研发了定制化解决方案:枇杷的缓冲包装、海鲜的三种形态运输、葡萄的“冷链+直播”模式,科技正以最细腻的方式,守护着每一份独特的“鲜味”。

这更是一条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现代化桥梁。“以前葡萄熟了愁销路,现在物流车直接开到地头。”句容果农的心声,折射出物流网络完善带来的深刻变化。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着力构建的冷链物流骨干网,京东、顺丰、中通等龙头企业的深度参与,正将越来越多分散的农户纳入现代化产销体系。顺丰与千余户蟹农签订直供协议,京东帮助枇杷种植户对接线上平台实现年销500万斤,中通联合吕四合作社推出“渔港直供”品牌……物流的升级,不仅解决了“运得出”的问题,更通过整合冷链、电商、仓储资源,降低了综合成本,提升了农户收益,延伸了农产品价值链。阳澄湖大闸蟹借此走向海外,句容葡萄打开了北方市场,吕四海鲜设立了全国直销点。
纵观江苏特色农产品的“鲜行”之路,记者看到,现代化的物流网络已如同强劲的血液循环系统,深入农业生产的毛细血管,让“最初一公里”的鲜活得以完整保存,让“最后一公里”的交付更加精准高效。它守护的,不仅是食材的“一口鲜”,更是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技活力与市场动能。这趟跨越山海的“鲜味”旅程,正是江苏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缩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