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青春华章|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

10月1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启动。一个个鲜活的时代片段,勾勒出河海人跨越百年的青春图谱。从五四时期的救亡热血,到新时代的山河改造,“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诺言,始终在青春的浪潮里回响。

“从古代的大禹治水到新时代的江河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治水兴水的壮阔历史。”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说,河海大学建校110年来,30多万名毕业生如奔涌的江河般流向四方,书写下“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传奇。而这传奇的底色,正是一代代年轻人用热血与实干铺就的。

回溯1915年前后的五四浪潮,河海人的青春便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彼时,他们将炽热的青春融入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用行动铸就了“红帽子大学”的红色精神,那是青春最滚烫的模样,是把个人理想嵌入家国大义的初心。

时间来到1952年,新中国刚起步,水利建设迫在眉睫。河海大学的前身“华东水利学院”应运而生,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成了首任院长,也成了年轻师生的“领路人”。“那一年她只有28岁,在她的带领下,河海师生从清凉山走向大江南北,将亮丽青春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山谷到江河的距离,成了青春绽放的舞台。

后来,河海人的青春多了份“弄潮”的闯劲。河海大学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总设计师郑守仁,更是用27年的坚守诠释了“国有所需,我有所为”。在三峡工程区域18平方米的房子里,一住就是27年,带领团队突破了20多项世界级难题。18平方米的小屋不大,却装得下攻克技术难关的决心,装得下一位水利人把青春献给国之重器的担当。

如今,青春的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河海人手中。河海大学2025届毕业生徐富航,主动奔赴雅砻江水电开发一线,他说,“我们在这里倾注的每一份心血,都将凝聚在改造山河的事业里”,道出了与国家共进、和时代同行的青春态度。在南水北调的输水管道旁,在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的发电机组边,新时代河海人正用实干守护国家水安全,而这,就是青春的模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顾星欣/文

万程鹏 赵亚玲 范俊彦/图

责编:刘言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