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因“村超”爆火的贵州省榕江县旅游综合收入超6.5亿元,以球为媒、以球育人、以球兴业的发展路径,让这座小城收获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但四个月前,这里刚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洪灾考验。
今年6月,持续强降雨突袭榕江,三分之二的县城被淹。榕江县委书记徐勃介绍,危急时刻,榕江没有孤军奋战:各村自发组建的扫把队、三轮车队昼夜清淤,全国200多支救援队带着“逆行而来”的担当奔赴前线,9000万爱心捐款、7000多项救援物资星夜驰援。7小时打通主干道,7天恢复水电,12天完成全城清淤会战,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重建战,在万众一心的呐喊中打赢了。
武警战士马东昇亲历了这一切。当时,他面对的是一段25米长、近45度的陡坡,大型装备进不去,只能靠人力攻坚:脚下是打滑的淤泥,头顶是灼人的烈日,他和战友们弓着腰,身子几乎贴紧地面,一铲一铲挖泥,一趟一趟推着小车上坡,汗水浸透迷彩服也没停下脚步。“网友说这是中国脊梁,但这脊梁属于每一名一线战友,属于所有挺身而出的中国人。”马东昇的话,道出了抗灾的底气。
而这份底气,也化作了最暖的双向奔赴。当救援任务完成那天,榕江乡亲们身着民族盛装,排成长队用嘹亮的山歌欢送子弟兵。有人递上热乎乎的鸡蛋,“这是祝你平安的心意”;有姑娘捧着奶奶亲手绣的绣花鞋垫,“听说当兵的脚容易受伤,收下这个”;还有老乡拎来自家种的南瓜,“可甜了,带回去尝尝”。一句“救命之恩,永世难忘”,一句“你们永远是榕江的亲人”,让军民情深在歌声与笑声里流淌。

一个月后,“村超”重启,哨声响起时,球场边依旧是欢呼震天的人群。有人问:“村超为什么冲不垮?”徐勃坚定地回答:因为“村超”背后,是众志成城的中国速度,是五湖四海拧成一股绳的力量。也有人问:“村超”背后是不是有高人?徐勃回答:是的,“村超”背后有“高人”,“高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如今,当“村超”的哨声再次响彻球场,它早已不只是一场民间球赛,更是一座小城从灾难中重生的见证,是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写照。这里的每一分热闹,都在诉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众志成城可抗世间风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