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中秋佳节,天气依旧炎热,没有能够返乡的外卖小哥小张在充电柜旁更换电池时,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和身旁的其他小哥闲聊:“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在陌生城市里‘单打独斗’,后来亭湖区外卖行业党委主动联系我,让我重新找到了组织,一下子就有了归属感。”小张的这番感慨,正是亭湖区不断强化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让新就业群体切实感受到党组织温暖的生动缩影。
拓宽组织覆盖“广度”
针对新兴领域行业主体多元、新就业群体人员流动频繁等特点,亭湖区全面摸排梳理企业名册与党员职工信息,灵活运用多种党组织组建模式。通过“单建+联建”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党员人数少、难以单独组建党组织的问题;采用“行业+区域”的模式,破解了跨区域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借助“功能+实体”的模式,缓解了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通过分类施策,成功推动23家新业态平台企业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其中11家企业单独建立了党组织。与此同时,亭湖区还积极推广党员先锋岗等做法,鼓励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主动亮明身份、树立良好形象。如今,越来越多像小张这样的党员骑手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一道道流动的红色风景线。
提升暖心关爱“温度”
亭湖区始终坚持以新就业群体的需求为导向,整合部门、街道和社区等多方资源,精心打造服务载体,在77个街道和社区实现新就业群体服务“暖心驿站”全覆盖。

在建军路商圈的核心地带,文峰街道海华广场不仅是亭湖区商业的“枢纽”,更是周边活跃的300余名新就业群体的“暖心之家”。这里汇聚着美团、饿了么、菜鸟等新业态平台的劳动者,他们穿梭于街头巷尾,用脚步丈量城市的便捷。如今,升级焕新的海华广场24小时“暖心驿站”,正以全方位的贴心服务,为这群城市“奔跑者”撑起一片温暖天地。这里配备了空调、饮水机、充电柜和舒适的休息桌椅,无论酷暑严寒,都能卸下疲惫。免费提供的热水和微波炉,随时能加热餐食,吃上一口热乎饭,暖胃更暖心。配备齐全的急救箱里,常用药品、创可贴等一应俱全,若遇突发身体不适,能及时提供救助,为健康保驾护航。驿站更关注精神需求,定期开展的各类活动,让忙碌的生活多了一分色彩。一起围坐看“苏超”,为喜欢的球队呐喊助威,让新就业群体在工作之余,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快乐。
在驿站内休息的外卖骑手老李说:“以前风吹雨打只能躲在屋檐下,现在有了‘暖心驿站’,不仅能充电喝水,还有人关心你、帮你解决问题。”这样实实在在的关怀,正一点一滴融入新就业群体的日常。除“暖心驿站”外,亭湖区全力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工作场景,完善了55个“导航标识点”,打造“卡友之家”“小哥食堂”等4个重点服务项目,10个“小哥之声”诉求直报点成为倾听新就业群体心声的“前沿哨所”。
增强治理参与“精度”
为进一步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质效,亭湖区深入推进“强新赋能”行动,优选18名新就业群体“首席业务骨干”,组成“暖心帮帮团”,并以“暖心驿站”为核心阵地,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帮团围绕新就业群体最关心的政策解读、资格认证、权益保障等主题,精心策划了7项精品课程,累计开展理论宣讲28期,将“流动课堂”送到新就业群体身边。
党员老陈在参加完“亭好・盐小哥”课堂后深受触动,主动报名加入小哥兼职网格员队伍。亭湖区充分借助外卖、快递行业从业人员活动区域广、接触人员多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目前,已有214名小哥成为兼职网格员,他们在日常走街串巷的过程中,主动留意并上报交通隐患、消防安全等风险点,累计协助相关部门处理各类安全隐患500余起,让新就业群体变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

从“单打独斗”到“心有归处”,这一转变是亭湖区以党建引领凝聚新就业群体力量的生动注脚。心有归处,始于组织扎根。亭湖区创新组织形式,构建起符合新就业群体需求、运行高效的组织网络,让党员找得到组织、进得了“家门”。安心乐业,成于暖心服务。亭湖区将服务精准送到新就业群体的心坎上,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传递组织温度,为新就业群体主动融入组织、发挥更大作用筑牢了安心之基。
担当作为,源于身份认同。通过有效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效,为新就业群体开辟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平台,让党员亮身份有底气、有支撑。(袁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