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青春华章 | 荔枝网评:以文化人,同上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特约评论员/周军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在河海大学开讲。江苏,这片拥江抱海、河湖纵横的土地,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水文化教科书”。河海大学建校110年的育人历程,就是一部“治水兴邦”的奋斗史诗;绵延流淌的潺潺水脉,就是千年传承的精神源泉。走进百年学府,漫步江洲湿地,驻足历史码头,在现实场景中触摸水脉,以充满温度的故事串联起直抵心田的家国记忆。这堂“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大思政课”,让青年在共情与共鸣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触动与感动中锤炼过硬本领。

以水为脉,聆听青春与山河的“双向奔赴”。在浦口码头江风中,人们重温朱自清《背影》里的温情;在江都水利枢纽,90后所长郭凯的十四年坚守,诠释着“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当代意义。金秋时节,收获的季节,不论是在淮安“刘老庄连”纪念园,还是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或是在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纷纷以不同的视角展现水的故事,升华着年轻人的奋斗气概,让我们收获了精神力量。思政课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而是走向广阔“山河湖海”,变成“行走的课堂”,创造出全新的学习空间,就成为了全民可读可学的“大思政课”。江苏,作为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以其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为这堂“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素材库。

追寻文化根脉,厚植思政课的“精神源泉”。水文化成为这堂“大思政课”最深厚的精神滋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治水史,是征服江河的史诗,更是“上善若水”“水润万物”的精神传承。从张謇“治水兴邦”的办学初心启航,到数十万青年学子奔赴祖国水利一线的铿锵足迹,在河海大学百年奋进的历程中,青年始终是冲锋陷阵的主力军。“守水之人,更要懂水之性,水利工程不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有温度的生命体。”青年当好“守水人”,折射出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水利的深刻理解。放眼望去,当代青年在实验室里深挖数据,破解水利工程的“卡脖子”难题,在偏远库区与风浪同行,守护一方水土的安澜。从古至今,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就在于青春力量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写好南京“水与城”共生的当代史诗,扮靓扬州因水而美的城市气质,守护好祖国山河每一处与水有关的场域。青春与水脉深“融”,这堂精心打造的“大思政课”值得深读精学。

以知促行,是行走的“大思政课”价值所归。“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思政课如何让青年学子沉浸其中,在实践中成长,在奋斗中成才?代代传承的奋斗故事,一帧帧画面、一组组镜头、一段段文字,无不引导青年发挥专业特长,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青春何以成华章?就在于生生不息的奋斗。从皂河水利枢纽的焕新蝶变,到太湖畔的环保志愿行动,江苏青年将青春印刻于深深的奋斗足迹中。今日之中国,无数青年正以奋斗为笔,以汗水为墨,将青春理想融入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水脉流淌,生生不息;以文化人,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与青春共振。(周军)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