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小型汽车发生碰撞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涉事车辆为小米SU7,造成驾驶人员死亡。
今年3月29日晚,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小米SU7在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撞向水泥隔离带,三名年轻女性命丧火海。
2024年9月,南京南站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车辆行驶中突然偏离方向冲上道路中间的绿化带,车身底部起火燃烧。
……
一起又一起的交通事故,把碰撞后“车门锁死”、智能辅助驾驶“接管断层”等安全推到聚光灯下,让大众重新审视汽车安全。

安全困境 救援盲点
根据中国新闻网综合报道,多名目击者的行车记录仪显示,一辆小米SU7在行驶中先是摇摆不定,有网友称一起等红绿灯时,还听到该车驾驶员在大声吼叫。随后车辆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多名路人主动参与救援,徒手或用工具猛砸车窗,但因车门无法打开且火势迅猛,救援失败。消防人员到场后,先用水枪压制火势,随后用工具切割车身救援,现场方逐步得到控制。
记者了解到,小米SU7采用隐藏式电子门把手,碰撞后断电导致外部无法机械解锁,车内虽有应急拉手,但位于车内储物格内侧,如果驾驶员受到意外可能无法拉开车门。对比市面上部分汽车品牌采用双电源冗余设计,断电时仍可解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24日,工信部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征求意见稿特别说明,针对汽车车门外把手的事故后功能、布置位置及手部操作空间,文件新增了相关要求,提升救援便利性。
软件软肋 硬件硬伤
在安徽事故中,小米SU7在NOA模式下以116km/h行驶,遇施工路障仅给2秒接管时间,碰撞后3秒爆燃,这种“人机交接”的脆弱性暴露出智能驾驶的深层矛盾:系统过度依赖传感器数据,却无法预判人类驾驶员在紧急状态下的反应延迟。
2025年9月,小米召回11.7万辆SU7标准版,提到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
车辆碰撞后迅速爆燃的现象直指新能源汽车的结构性缺陷。从技术层面分析,燃油车起火多因油管破裂或电路短路,而电动车的电池热失控则具有“链式反应”特征。
事实上,在2022年3月1日实施的《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GB/T 31498-2021)中,明确要求电动汽车在碰撞结束后30分钟内,REESS(可充电储能系统)不应爆炸、起火。
技术崇拜到系统安全
动力电池托底、燃爆等安全问题,一直是市场和用户关注的重点。今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发布,对电池安全要求进行了升级,国务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提升整车安全性能”。
汽车产业的星辰大海,终究要建立在生命安全基石之上,唯有将技术狂热沉淀为对生命的敬畏,才能真正驶向安全的彼岸。
事件最新进展:

小米集团股票一路下跌
记者注意到,10月13日,午后开盘,港股“小米集团-W”一度下跌超8%,收盘时下跌5.71%。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记者 庄园 季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