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廉洁文化滋养身心,是一项成风化人的润心工程。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廉洁素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推进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走深走实,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夯实大学生廉洁思想根基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落实到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实践,需要把廉洁文化教育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养德修身始终,以廉洁文化涵养校园正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廉洁校园建设。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其个人成长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反腐败意识,从大学阶段筑牢反腐防线,让廉政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赓续传统、适应时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沉淀中,信、正、公、俭、礼、孝等元素与廉洁文化内涵密切相关。开展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从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汲取“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智慧营养,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革命文化学习中凝聚思想共识,培育清正廉洁价值理念。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修身立德、增长本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培养“廉洁为荣、贪腐为耻”的意识,在思想深处种下廉洁的“种子”,敦促其自觉砥砺品格,增长本领,从小事做起,涵养脚踏实地、诚实不欺的价值追求,努力实现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多重现实困境阻碍廉洁文化教育提质增效
当前,面向学生群体的廉洁文化教育在具体开展与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层面,不同学段(小学、中学和大学)既缺乏各自的清晰定位,也缺乏较为连贯的有机衔接。小学阶段更多侧重于简单的行为规范引导,中学阶段仅简单涉及相关人物故事与历史的讲解,对廉洁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大学阶段则与社会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资源整合层面,一是学校、家庭、社会还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二是学校内部,部门间的协作联动还不够顺畅,廉洁文化教育资源较为分散。保障机制层面,教师普遍缺乏科学系统的廉洁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培训;不少高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廉洁文化课程,对地域廉洁文化的挖掘也不够深入,更没有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无法对廉洁文化教育的效果予以有效的评估和反馈,导致廉洁文化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实现精准且持续的提升与优化。
精准施策+一体化推进,构建廉洁文化育人新生态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对于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探索推进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新路径。
坚持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梯度性推进。廉洁文化教育要分阶段、有层次、有针对性实施,符合衔接性与贯通性等内在特征。针对廉洁文化教育以及当前各类腐败现象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学段开展“滴灌式教育”。中小学廉洁文化教育以榜样教育为主。大学廉洁文化教育以科研和专业为支撑,将廉洁文化教育与学术道德、课程思政等教育教学内容融合起来,紧密贴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心理成长特点。系统梳理高校典型领域和风险点,引领全体师生员工认真对照学习,全方位构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职工廉洁从业、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从学的良好校园氛围,让清正廉洁、务实担当的作风成为校园新风尚。
坚持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浸润性推进。学生廉洁意识、廉洁行为、廉洁习惯的养成是系统化、一体化、螺旋式上升的。营造浸润性的廉洁文化教育氛围,要始终强化理论学习,培植廉洁文化的价值认同;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发和应用校本课程、地方特色廉洁课程,挖掘校史、校训、校友、校景中蕴含的廉洁元素、廉洁故事,打造校园廉洁景观、舞台剧等,开展廉洁文化知识答题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走进廉政教育场馆等,通过具身化的文化体验与深度参与,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的转变。
坚持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性推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同价值追求。将廉洁文化教育与相关时政教学要点进行深度融合,从主题到框架、从形式到内容,实现深度契合。在不同课程里嵌入廉洁文化教育,明确将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思政教育和“三全育人”的总目标。把廉洁文化教育培训纳为团员培训、学生党员培训、毕业生离校教育等重要内容之一,开设专门课题,充分做好“互联网+”宣传教育引导,不断探索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新路径,培育知行合一的廉洁践行者。
马孝文(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2SJYB2113〉、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xjj2020-1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