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评论/观潮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小切口”该怎么“切”

前阵子,记者去基层采访,有基层干部吐槽,现在不管什么工作,都要求“小切口”,上个月迎接上级检查,5个部门带来5个“小切口”任务,光汇报材料就写了几万字,真正“切”下来的事却没几件,以致于一些基层干部听到“小切口”就头疼。

“小切口”是指从具体问题入手,以点带面、撬动全局,是一种务实精准的工作方法。善从“小切口”破题,深挖一口井、打穿一个点,能够高效推动工作落地见效、立竿见影,让群众有感。一些地方在推进发展中感到无从下手或没有章法,往往是因为没找准“小切口”;而有些地方通过一碗麻辣烫、一炉小烧烤、一只卤鹅等“小切口”,有效拉动了文旅市场和经济发展。可为什么明明一个很好的概念和工作方法,却让一些基层干部反感?

在个别地方,“小切口”被简单化、标签化、泛滥化,似乎不管什么工作,只要冠上“小切口”的名头,就显得思路清晰、方法创新。一个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美其名曰“小切口”“微创新”,实际上就是发了几百份传单,组织了一次清扫活动;某街道曾搞“便民服务小切口”,方案写得天花乱坠,不过是把窗口牌子换了颜色。如此“小切口”,“切”了等于没“切”。其实民生难点、痛点不是没有,但一些地方绕问题而过,并未真正将其转化为“小切口”。

有些“小切口”,与其说是“工作切口”,不如说是“材料切口”。在个别地方,工作还没开展,总结先要准备起来。显然,“切口”越小,对“雕琢”材料的要求越高。开会的人反复强调,写材料的人拼命往上靠,但实际内容还是“换汤不换药”;没有明确具体的指导,基层干部听得耳朵起茧、写得搜肠刮肚,却看不到真正的“切口”在哪里。

一些上级单位都有自己的“小切口”,基层被“切”得手忙脚乱。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今这根针还得绣出若干幅“创新图样”。会议一场接一场,表格一张接一张,检查一拨接一拨,基层干部没有时间真正静下心来琢磨“切口”,遇到任务“打架”时更是无所适从。很多工作一开始轰轰烈烈,经验也写了,领导也点赞了,但光靠基层“切”,资源没跟上、政策没配套、时间没保障,最后往往昙花一现、草草收场。

基层反感的从来不是“小切口”,而是假“小切口”之名的形式主义、加码折腾,导致“切口越小,材料越厚;切口越多,实效越少;切口越精,负担越重”。“小切口”该怎么“切”?要“切”到“要害”而非“纸上”。“小切口”应该源自真实需求,背后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是为了凑亮点、上简报,而是为了解决群众实实在在的难处。要“切”得动也“连”得上。虽然基层工作天然就链接“小切口”,但如何切得实、切得准、切得有力有效,仍需上级单位和基层“同题共答”。上面给政策、给资源、给容错空间,下面才敢切、能切、切得好。此外,也应避免多头部署、重复考核,要有的放矢,聚焦重点任务、群众急难愁盼,让基层有时间、有精力深耕细作,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小切口”更要“切得好”,这考验智慧更考验担当。越是好的工作方法,越不应变味走偏,成为压在基层头上的新负担、形式主义的新外衣。删繁就简、少些虚功、多些实招,切中要害、切出实效、切出民心,才能真正剖开基层治理的难点,绣出民生幸福的亮点。否则,还不如不“切”。

陈立民

责编:郝建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