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丽江“荒野之国”艺术园因园内“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造型夸张、风格诡异的雕塑作品引发争议,部分游客表示“感到不适”“心理受到冲击”。10月13日,该景区官方微博发声致歉,称已对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进行拆除,并表示在未来创作中更加注重作品的社会接受度与游客体验。公开信息显示,该艺术园是由民间艺术家乔小刀打造的,多数雕塑作品由废旧材料组合而成。
“让人不适”的雕塑被拆除了,艺术园的道歉也“及时发布”了,但对于该事件的争论并未停止。有网友称支持景区尊重公众感受,也有观点认为艺术本就多元,应包容先锋表达。
这些发言都言之成理。但笔者认为,园方其实可以“等一等”“看一看”,道歉声明,大可不必如此“火急火燎”地发出来。
艺术创作,有其规律,也有其特点。艺术作品,往往取自于人民、脱胎于社会现实,但又超脱于日常生活,蕴含着创作者的“超前思考”,甚至会打破一些传统的审美习惯,势必会背离普罗大众的日常观感。因此,这些新锐作品在刚刚问世之际,难免会遭受公众的不理解甚至质疑。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些艺术家的先锋作品得不到公众接纳,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是沙子还是金子,往往需要露出水面一段时间后才能分辨得清。因此,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讲,还是从“空间”上来讲,都不妨给艺术工作者一些宽容。
从“时间”上来说,就是等一等、看一看,并不急于在当下就给出“是或否”的二选一评判。毕竟好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超越了当时大众的审美经验和接受能力;在经历一定时间的沉淀后,它的价值才能被层层剥开、显露出来。此外,对于这些新生事物,普罗大众接受理解也需要一定时间。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红楼梦》,问世之初多被人误作“闲书”,但历经岁月洗礼,人们才发现其价值,并将之“送上巅峰”。
从“空间”上来说,就是社会公众在审美观感和接纳尺度上,不妨为艺术创作者“松一松绑”。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新”,意味着作品凝聚了创作者独立思考、打破传统束缚所作出的努力。如果一味用传统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新锐作品,用既有的体验去套用这些新颖表达,那么,艺术的生命力就会枯竭,艺术的细胞也很难实现“新陈代谢”。只要这些艺术创作不悖逆人伦、不违反法律、不挑战公序良俗,那么,让这些“看不懂”的艺术作品多一些,又有何不可?或许哪一天,这些作品和创作者中间,就将诞生新的名家名作。
回到“荒野之国”艺术园,云南当地媒体今年3月曾报道,该园年接待人数超3万,门票收入超100万元。透视园区的社会效益,不难看出其雕塑作品有一定的市场接受度。固然,其雕塑作品的风格并非为大众所普遍容纳,但“一拆了之”的态度,还是有些让人遗憾。在入园处做好说明,对于儿童、老人等部分群体进行针对性提醒,或许就可以避免一些无谓争端,也能服务好真正的受众。
艺术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并非对与错的“黑白对立”。在这样的交界地带,为艺术工作者及其作品撑开一片空间,或许,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绚烂的文艺百花园。
(朱绍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