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其蕴含的丰富辩证思维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既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性和继承性相统一的形象表达。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融合中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文化新命题,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守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这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具体来讲,守正守的是立场、方向、原则、道路之正,创新创的是思路、话语、机制、形式之新;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根本制度之正,创的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形式之新;守的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之正,创的是健全文化发展体制机制之新;守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正,创的是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回应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之新;守的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文化主体性之正,创的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之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的基础上,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创新方式方法,在汲取传统精华和求新求变的统一中实现了新时代文化工作的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开放包容、博采众长是中华文明对待其他文明的基本态度,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的风雨而绵延不绝,不断发扬光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开放包容,中国共产党历来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既重视中华文化主体性,强调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又在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相继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不断铸就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凝心铸魂,思想定向领航,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历史与未来、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世界性贡献,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而继续向前发展。
刘 玲(作者为泰州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研究”〈21&ZD003〉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两个结合’视域下高校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2024JSGJ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