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数智领航|数智技术加持,构建乡村文化传播新图景

中国乡村文化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等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挖掘与传播乡村文化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根基与灵魂,它既承载乡愁,也为心灵提供栖息之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2020年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2030年初步建成数字乡村的目标。一场以技术为笔、文化为墨的乡村振兴工程正在广袤乡土间展开。借力数智技术,促进乡村文化传播,推动乡村文化从田间地头走向人们心中,从山间溪流汇入广袤世界,不仅是助力乡村振兴、加快乡村现代化的关键步骤,更是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和精神血脉的必要举措。

革新传播思维理念,为乡村文化传播搭建多元平台

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乡村文化传播日益立体化、精细化和智慧化。随着传播平台不断拓展,想要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应突破传统思维,积极运用数智技术中的创新、融合和平台化理念,拓宽乡村文化传播视野、增强传播活力。通过整合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平台,可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体系。

以微信、微博和抖音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及短视频平台,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与强大的传播能力,构成了当前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乡村美食博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博主”等自媒体博文借助生动有趣、富有乡村气息的短视频吸引了众多粉丝关注。“李子柒”“滇西小哥”等博主通过展现一幅幅乡村诗意画卷唤起人们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让乡村文化走出深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直播技术则为乡村文化搭建了实时且有互动性与趣味性的传播平台,村民、乡村文化传承人等则通过直播展示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民俗活动的精彩瞬间,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直播间的弹幕互动、打赏等功能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与黏性,使乡村文化传播更加生动、鲜活。

现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公众的信息倦怠。为此,需将追求点击率的流量思维升级为追求美誉度的质量思维,打造特色精品乡村品牌IP。例如,仪征天安村的“廉洁荷花”,不仅围绕该村荷花产业塑造出“朴树湾大米”“蜜滋牌果品”“润缘牌系列藕产品”等一系列农产品品牌,还巧妙地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形象与廉政文化相结合,在村里建起廉政文化馆,展现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廉洁文化品牌。

构建乡村文化的多元传播平台,需要多元主体协作参与,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乡村文化传播,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传播合力。当地政府可以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在推广农产品的同时传播乡村文化。也可以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乡村文旅线路,通过智能导游、线上推广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与文化内涵。在政策上,要建立由宣传、文旅、农业、科技等多部门参与的乡村文化传播协同机制,加强政策沟通与资源共享。此外,要鼓励乡村自媒体发展,支持村民开设个人账号,分享乡村生活、乡村文化故事,形成全民参与的传播格局。

提升数智技术水平,保障乡村文化传播的内容质量

优质内容是乡村文化传播的保障,要发挥其独特优势,充分发掘特色鲜明、能引发广泛情感共鸣的乡村文化。为此,要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组织文化专家、媒体从业者深入乡村,挖掘乡村的自然景观、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特色文化元素,并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与存储,建立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后续乡村文化内容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要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保留乡村文化的历史印记,筑牢乡村文化传播的内容根基。借助智能设备和数字化采集工具,对乡村的古建筑、古村落、传统手工艺等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记录。借助人工智能图像修复技术,对受损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修复与还原,使其以更完整、更清晰的面貌呈现给公众。例如,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不仅借助无人机摄影、三维数字模型等技术对山西平遥古城进行了三维影像采集,还运用AI大模型虚拟修复了敦煌壁画,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和延续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而为后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基础。

此外,人工智能工具为乡村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方式,要运用智能工具激发文化创新活力。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帮助村民们快速生成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文案、插画、音乐等内容,将乡村的田园风光、民俗活动转化为精美的数字艺术作品,或借助AI音乐软件创作具有乡村风格的音乐作品,作为乡村旅游的背景音乐或文化宣传的主题曲,从而丰富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创新技术应用场景,优化乡村文化传播的精准度

数智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文化传播开辟了新机遇,同时也为显著提升传播精准度、扩大覆盖面及增强传播效果创造了可能。首先,应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慧算法精准描绘用户画像,从不同群体的兴趣点与需求偏好出发,制定个性化的传播策略,如针对年轻群体推出包含时尚元素的乡村文化短视频,针对文化爱好者策划深度乡村体验活动,针对文化研究者提供专业的乡村文化学术资料与研究成果等,使乡村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特色美食等能够迅速触达目标受众,提高传播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其次,要积极运用智能技术,塑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以元宇宙、虚拟现实(VR)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通过建构虚拟展厅与数字博物馆,使得用户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电脑、手机或VR设备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乡村的古建筑、村落风貌、传统文物、民俗艺术品等。例如广东潮州推出的“元宇宙”地方工艺美术馆,陈列了潮瓷、潮绣、潮雕、朱泥壶、麦秆贴画等各种工艺的数字藏品,有助于用户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艺术价值。

最后,要利用智能技术建立乡村文化传播的反馈与评估系统。智能监测工具可以实时跟踪各项指标,如传播量、点赞数、评论数和转发量等,根据受众反馈及时调整传播策略,进而优化内容创作与传播渠道,从而提高传播的精准性与有效性。长远来看,还要定期开展乡村文化传播效果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传播水平。

培养数智技术人才,推动乡村文化大众化和平民化传播

作为新兴技术,数智技术在乡村的普及离不开宣传与培训。地方政府可通过开设短期培训班,向村民传授短视频拍摄、直播等实用技能,提升其文化传播能力,推动从“人人都有麦克风”迈向“人人都有摄像头”,助力村民主动讲述乡村故事,实现文化传播的大众化。

青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延续者,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等返乡投身乡村文化传播事业。还需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乡村地区合作,培养既懂乡村文化又掌握数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可以设立专项创新基金,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智能技术在乡村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同时,也要营造宽容的创新环境,鼓励传播主体勇于尝试、敢于突破,为乡村文化传播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总之,数智技术为中国乡村文化传播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搭建多元传播平台、提升内容质量与创新性、优化传播效果与人才培养,数智技术正助力中国乡村文化打破地理桎梏,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高效的传播。我们应持续推进数智技术与乡村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充分释放技术潜能,使乡村文化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仲 野(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廖健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