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的关键途径,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国际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事项中扮演着独特角色。而社会实践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留学生们了解中国国情、提升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途径,更是中国国情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承载着特殊意义。
开展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学生层面:助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综合能力提升。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时常面临跨文化适应问题,参与社会实践能助力他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掌握沟通技巧,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诸多困扰并有效化解负面影响。同时,社会实践有助于显著提升学生的汉语水平与综合技能,塑造其跨文化能力与开拓全球竞争力,促进个人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校层面: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提质增效与内涵式发展。高校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日益注重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实践育人始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与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高校组织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其融入中国国情教育、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教育,增强留学生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深入推动学校教育对外开放和内涵式发展。
国家层面:服务国家战略与传播中国声音。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以及来华留学生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声音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来华留学生回信,欢迎他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中外友好事业,讲好中国故事。社会实践正是“多走多看多感受”的重要载体。通过参观学习、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和志愿活动等形式,国际学生得以零距离感知中国制度文化与道路文化,真切感受“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而全面认识真实而立体的当代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来华留学生不仅是中国故事的倾听者,更主动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他们借助社交媒体分享实践见闻,生动展现中国发展图景,有效引发海外民众的广泛共鸣,对传播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深远意义。
江苏高校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策略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深化,关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相关研究日益丰富。然而,聚焦来华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相关研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江苏省依托雄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氛围,持续吸引着全球各地学子前来深造,来华留学生数量常年稳居全国前列,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典型样本与丰富案例。本次调研通过选取江苏省高校留学生群体作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后发现,江苏高校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机制体系不够完善、形式主题相对单一、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优化发展建议,以期为提升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质量提供参考。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筑牢育人根基。将社会实践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互为补充,是提升留学生参与质量的重要路径。通过组织新生入学宣讲、展播优秀实践案例、举办留学生分享会等多元形式,生动诠释社会实践的价值内涵。在教学体系构建中,应将社会实践明确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合理设定实践学分占比。同步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过程与成果并重,切实推动留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从而构建“参与—收获—认同”的良性循环。
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彰显地域魅力。江苏文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高校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例如苏南的精巧园林与婉转曲艺、苏中的千年漕运与悠悠大运河、苏北的厚重两汉文化遗存等,系统梳理、分层设计、梯次推进品牌项目。此外,江苏作为科教大省,坐拥丰富调研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创新与高新技术的资源条件,各校可联动属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或前沿科技研发基地,让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智造”的澎湃创新活力。各地各校须着力打造“系列化+可持续性”品牌活动,塑造记忆点鲜明、传播力强劲的社会实践IP。
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引领效能。指导教师是社会实践的“导航者”,是对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全程进行把控、推动实践纵深发展、提升实践质量和成效的有力组织保障。高校需构建包含国际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汉语教师、思政课教师等在内的多元协同的团队结构,定期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使其在实践各环节发挥有效指导作用,培养留学生的综合能力。
强化多方联动,构建协同生态。各高校之间要加强联动,互通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也要加强与企业、场馆的合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搭建社会支持体系。同时,可合理利用各校共青团的资源,组建中外社会实践团队,让中外青年共同参与调研、合作完成实践报告,在协作中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丰富留学生认识中国的视角,增进中外民心相通。
高校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肩负重要使命,为深化实践育人成效,江苏各校应积极创新举措,健全实践教育体系,着力消除社会实践过程中“传与受”的偏差,为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青年、构建中国对外传播体系贡献有力支撑。
章梦捷(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本文系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3SJSZ00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