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潮·每日一读 | 寻找烈士孙元有

文 | 夏正平

堂舅一大早就打来电话, 嗓音沙哑低深,一口不正宗的扬中乡音里藏着哀痛,“我要让叔叔回家,让他回到爹娘的脚横头。”

“脚横头”——这话我心头一颤。上次见到堂舅,还是去年茶花盛开的时候。七十多岁的他仍在村里的建筑队做着零工,皴裂的手指上缠满了胶布,像秋日干裂的田地。我们劝他歇歇,别再干重力活了,这个年纪该享享福了。

堂舅一家是浙江长兴第一家开农家乐的山民。当年中央电视台来采访,就是在堂舅家的农家饭店接待的。茶山下,竹林边,五亩大的院子,并排两幢别墅,边上涧水潺潺,风里兰花飘香,世外桃源。

堂舅说,他歇不住啊,一歇下来,就浑身不舒服,还是找点事做才舒坦,一夜呼噜到天亮。

我始终好奇,世代居住在长江边的这家人,为何会扎根在浙北深山里?

1943年,长兴县白鱼埠的老街上,日伪贴出一张悬赏告示,五百大洋通缉抗日丁新大队副队长孙路明。这位被日军通缉的年轻人,就是堂舅的伯父。白鱼埠老街上的老人,至今还流传着他骑白马打日伪的传说。

伯父少年时,跟随乡里人去上海美亚丝织九厂学织绸,后来受工友影响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负责传递情报。1940年,组织派他到苏浙皖交界开展抗日工作。他曾对家人说,这片山林里,牺牲了他十八位兄弟。

可即便对这片土地情深意重,又何至于举家迁徒?

1951年,已经是华东野战军军官的伯父,回到阔别十多年的家乡——扬中县油坊公社晨光大队省亲。还没坐稳,就接到归队急电。他的小弟孙元有,就这样跟着兄长踏上了征程。这一去,便再也没能回来。

28岁的孙元有,现在只有一个名字,还有一张由主席签名的烈士纪念证书。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个活泼泼的年轻生命,被风干成一个伟大而悲壮的符号——烈士。

家人提起这位小叔时,朴素的语气里总带着淡淡的惋惜,“家穷,28岁还没结婚成家,爷爷奶奶只指望他跟着大哥去外面闯出个名堂,能有个出息,谁想到……”

浙江长兴川口村,如今竹林苍翠,茶山连绵,涧水清幽,是中国乡村旅游的最早兴起的地方。可60年前,这里还是闭塞的穷山沟,路上还常有狼和野猪出没。

从朝鲜回来后,伯父变卖所有家当,筹措了一卡车玉米大豆送回扬中老家。老母亲思念小儿子,眼睛早已哭瞎。每当有人送来烈士慰问品,她都哭着拒绝,“我儿子活得好好的,你们别咒他”。家里的三间茅草屋也被邻居家失火牵连,烧成白地,全家人只能挤在窝棚里度日。

站在废墟前的伯父,做出了改变家族命运的决定,离开血地,举家迁往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长兴川口村,那个最偏远的山沟。从此扬中成了回不去的故乡,长兴成了新的家。

堂舅说,小时候,每到过年吃年夜饭,爷爷奶奶都要摆一副空碗筷,留给他们的小儿子。奶奶总会对着空位喃喃自语,“现在娘陪着你,等以后你来陪娘”。

如今爷爷奶奶都走了,就躺在屋后的大山上,遥望着家乡扬中的方向。而叔叔孙元有,就只剩这张薄薄的泛黄的纸片。

时间似乎能让一切都淡忘,可有些事,有些人,还是会深藏在血脉里,不知什么时候,又会悄然苏醒。

昨晚,七十多岁的堂舅又梦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说是他叫孙元有,找不到回家路,他要回到爹娘的身边去。堂舅说,他做梦都想把叔叔接回家。不是为了任何待遇——他们家的条件在村里不算最富,但也过得挺好。他只有一个放不下的心愿:让叔叔回到父母身边,安放在他们的“脚横头”。

“让叔叔回到父母的脚横头。”就这么一句朴素的话,听得人心里发酸。堂舅说:“你们有文化,办法多,帮我找找叔叔吧。”

可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我只能在纸上写下这些文字:寻找烈士孙元有,家人要让他回家。

责编:王慧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