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蠡湖家园A区中心广场,总能看见居民们散步闲聊、孩童追逐嬉戏的身影。曾经让大伙儿犯怵的台阶坡道坑洼不平、挤不上的车位、难走的无障碍路,如今都换上了“新模样”——这抹“幸福新颜”的背后,是美湖社区“红色物业”牵头聚力,人大代表深度参与,把居民“急难愁盼”变成“舒心满意”的生动实践。
旧貌之困:十年广场的“民生伤疤”
蠡湖家园A区中心广场,是周边居民日常活动的“核心阵地”。晨起锻炼的老人、接送孩子的家长、休闲纳凉的邻里,几乎每天都要在这里穿梭。可随着使用年限超10年,广场的“毛病”渐渐暴露,成了居民心头的“堵点”:人行坡道台阶老化松动,路面早已破损坑洼,雨天积水、晴天绊脚,家住2号楼的王阿姨就曾因没注意台阶差点摔倒,从此“每次走都得攥紧老伴的手”;全广场仅3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远远满足不了百余户居民的需求,“抢车位”成了日常,不少居民只能把车停在楼栋旁,既影响通行又藏着安全隐患;更让残障居民无奈的是,广场没有残疾人坡道,家住23号楼的张师傅腿脚不便,每次想参与社区活动,都得靠家人搀扶才能爬上台阶,“想自己出门遛遛都难”。这些高频诉求,成了政协委员和美湖社区“红色物业”记在民情本上的“必解难题”。
共治之力:多元主体的“智慧交响”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面对广场的“老问题”,美湖社区“红色物业”充分发挥社区的统筹协调作用,第一时间将“议事桌”搬到了居民身边,搭建起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沟通平台。与此同时,市、区政协委员也主动“沉”到一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加入到民生难题的破解队伍中来。一场场“居民议事会”接连召开,政协委员们认真倾听居民心声,把“路面防滑”“车位够不够”“残疾人出行”等诉求一一记下汇总给物业;会后,居民代表、物业工作人员一起实地勘验,蹲下身摸查路面破损程度,仔细丈量广场东侧可利用空间,还专门邀请残障居民现场演示“理想坡道”的需求。“不能只修‘表面’,得从根上解决问题!”政协委员在协商中提出,坡道改造要兼顾防滑和适老,车位增设不能占用消防通道。最终,“红色物业”结合多方意见,制定出精准改造方案,将原有坡道下沉0.2米至齐平路面,并选用防滑材料浇筑,在广场东侧增设120余个车位,在广场南侧新建了2个残疾人坡道。这一方案,充分体现了多元主体共治的智慧与力量,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颜之喜:细节里见“民生温度”
改造方案的落地,每一步都透着“听民意、解民忧”的细致。看到工人铺设路面时,居民代表凭着日常生活经验,上前提醒:“师傅,路面和人行道的衔接处再找匀些,别留高低差,老人眼神慢,容易踩空绊着”。贴心的叮嘱里,藏着对老年居民出行安全的细致考量。而政协委员则从社区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关注新增车位停放区的位置对居民出行是否便利,提出“新增非机动车停车区时,多考虑居民日常出行路线,让取车、停车更方便”的建议。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如同璀璨的星光,汇聚成了照亮社区幸福之路的光芒。如今,改造后的广场彻底变了样:坑洼的坡道成了“安心路”,防滑地面踩上去稳稳当当,老人们散步时再也不用盯着脚下;120多个新车位整齐排列,消防通道始终畅通,居民再也不用为“抢车位”犯愁;新建的残疾人坡道平坦宽阔,表面防滑处理细致入微,张师傅如今能较为轻松地坐着轮椅通过坡道走进广场,他逢人就说:“终于能自己来这儿和老邻居唠唠嗑了,心里敞亮多了!”
实事落地:多元共治续写“幸福篇章”
当适老坡道旁的绿植抽出新芽,当广场周边再也不被乱停的车辆挤占,当老人孩子在平整安全的广场上自在漫步,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变化,正是多方力量携手共治的温暖成果。未来,美湖社区将继续以协商议事为纽带,把政协委员的专业智慧、企业代表的社会责任、居民群众的生活经验紧紧凝聚,让“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成为社区治理的常态,让每一件“小区事”都能落地成“幸福事”,让社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民生温度与和谐活力。
多元共治的道路上,美湖社区将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专业力量,为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美湖社区 惠溢霖)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