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蚌埠网络文明大会即将召开,这座淮河之滨的老工业城市正以崭新的形象向外界展示其转型成果。从传统制造大市到拥有航天梦、传感谷的“智造新城”,蚌埠正走出一条紧扣时代脉搏、底气十足的发展路径。
在理解蚌埠的转型逻辑之前,有必要先回望其工业历史与科技基础。

蚌埠曾是安徽最早的近代工业城市,曾诞生省内第一台冰箱、第一辆自行车等工业标志性“第一”。如今,蚌埠拥有34个行业大类、4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这种工业体系的广度与厚度为转型提供了“可塑之材”。
在微电子、传感器、精密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蚌埠并非空白。尤其是其在传感器领域有较长的科研历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蚌埠就被视为中国三大传感器制造基地之一。
此外,蚌埠还有若干国家级研究院、微电子、传感、材料方向的“大院大所”落地或驻扎,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技术、项目支撑。

换句话说,蚌埠由“制造”到“智造”的路径,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厚实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潜力之上。正是这种“既有底蕴又可改变”的城市资质,让它具备向高端制造、战略新兴产业迈进的可能。
走进蚌埠商业航天科技产业园,崭新的厂房和现代化的生产线勾勒出城市产业新轮廓。这个总投资约50亿元、占地648亩的产业园,不仅承载着蚌埠的“飞天梦想”,更标志着这座城市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园区自2023年开工建设,不断推进主体工程封顶、厂房交付,截至2025年已有多个项目进驻。在空间布局上,蚌埠采取“1+4+N”模式:1个空天科技创新中心,4个基地(发动机、卫星、新材料、总装等),以及多个融合平台和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在东海大道东侧,中国传感谷同样展现着蚌埠产业升级的雄心。蚌埠与华鑫微纳、兵器工业集团214所等单位合作,形成MEMS晶圆制造、器件设计、封装测试、应用整体链条。蚌埠还建设“公共示范线”或中试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工艺孵化、成果验证、试产验证机会,降低创新门槛,让这片土地成为技术创新的热土。
商业航天是蚌埠“冒高空”的投射,智能传感则是“接地气”的基础。前者凸显未来方向与科技高度,后者铺垫产业根基与规模支撑。二者共同构成了蚌埠“智造之城”的双主轴底盘。
任何产业转型都不是单靠项目堆叠,而需要机制与制度的设计。蚌埠在这一点上做了不少“底层谋划”,为产业持续发展构建制度保障。
商业航天被明确为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之一,“1+4+N”的产业格局和“一谷三园多点”的传感产业布局,体现了系统化的产业规划思维。市政府不仅成立工作专班,还出台专项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和基金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更值得关注的是,蚌埠正在构建全新的创新生态。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央地合作,与北航、南航等高校的产学研联动,国家MEMS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的落地,都在为城市转型注入创新动能。从“招商引资”到“选商引智”,从“政策优惠”到“生态构建”,蚌埠的产业发展理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E脉传承·智造新潮”,这句蚌埠网络文明大会采风活动的主题,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座城市的转型路径。当商业航天点燃创新引擎,当传感技术赋能产业升级,蚌埠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在数字经济时代焕发新生。从制造到智造,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展现出蚌埠在新时代的发展自信与文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