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蚌埠市委网信办主办、凤凰网安徽承办的2025年蚌埠网络文明大会采风活动于近日举行。活动中,各大主流媒体、平台代表深入中国传感谷与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探访蚌埠如何以“智能传感+商业航天”双核驱动的方式,加速从传统工业基地向现代创新城市转型。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加速奔涌的当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蚌埠“传感谷”与“商业航天产业”的相继崛起,标志着城市产业结构由单一增长向生态共生转型。安徽蚌埠这座曾以传统工业闻名的城市,正以“智能传感+商业航天”双核驱动,描绘出一幅从制造之城迈向创新之城的全新图景。

打通创新“最先一公里”
在蚌埠高新区核心区域,传感谷的公共技术平台正成为创新策源地。依托国家MEMS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电子测试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创新载体,蚌埠建成力传感器工艺线、温湿声类传感器工艺线、高温共烧陶瓷工艺线及传感器检验试验平台等9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从概念验证到中试放大的全链条服务。
与此同时,位于禹会区的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内,商业航天产业园也在加快建设。从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平台到卫星总装厂房,从复合材料生产线到航天器测试中心,一系列高精尖平台相继投用。两大园区相互开放、资源共享,形成了跨产业、跨领域的技术协同体系,让“传感”与“航天”真正实现了同频共振。
双向赋能激发“乘数效应”
今年4月,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位于蚌埠市的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电路等关键产品充当了重要角色,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发射保驾护航。
高精度惯性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湿度模块被广泛应用于卫星姿态控制、火箭发动机监测等领域。传感谷的MEMS芯片制造和封测能力,为航天装备提供了高可靠性的微机电解决方案。
而航天产业的高端需求反过来推动传感技术不断升级。为适应极端温度、振动和真空环境,蚌埠传感企业在材料学、封装工艺、抗干扰设计等方面持续突破,促使整个传感产业链向更高精度、更高可靠性方向迈进。
如今,一条“研发—制造—测试—应用”闭环式产业链在蚌埠逐渐成型。传感技术赋能航天制造,航天需求反哺传感创新,产业链上下游间形成高效的双向循环。

从“招商选资”到“育链强链”
创新生态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蚌埠坚持“政策协同、要素跟进、机制先行”的发展思路,推动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链协同建设。
在政策层面,蚌埠设立智能传感与航天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招商专班、创新联盟和重点项目工作机制,为企业落地提供全周期服务。高校与科研院所方面,安徽工程大学、蚌埠学院等与园区联合建立产业研究院和孵化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的同频推进。
同时,政府通过“科技副总”“揭榜挂帅”“专精特新”梯度培育等机制,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之路,让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策的精准发力,让蚌埠形成了“基金引企、平台聚才、生态育产”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从概念验证到产业落地
走进蚌埠传感谷,MEMS晶圆制造车间正高速运转。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在此建成多条6英寸和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成为传感产业的中坚力量。
在商业航天产业园,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深蓝航天(蚌埠)等企业相继落户,发动机测试、零部件生产、飞行器总装等环节全面推进。这些企业不仅单体发展,更通过供应链实现协同:传感谷企业为航天企业提供高性能传感模组,而航天企业则为传感技术提供极端环境测试场景,形成产业共生的“闭环生态”。
以创新文明塑造城市未来
今天的蚌埠,不再依赖单一产业招商,而是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产业生态雨林”。技术创新是树干,政策机制是根系,企业集群是繁茂的枝叶,共同支撑起城市的可持续生长。
蚌埠以“产业协同、创新共融”展示出新时代科技文明的城市样本。智能传感与航天科技交织的创新脉络,正成为蚌埠向未来挺进的鲜明标识。
蚌埠,这座因创新而重生的城市,正在以产业生态的自我进化,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科技文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