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被人们亲切称为篮球“苏超”的江苏省城市篮球男子超级联赛在灌南县落幕。全省篮球精英激烈较量,最终南京海晟队捧起2025赛季冠军奖杯。赛事期间,场馆上座率超过80%,场均吸引近3000名观众现场观赛,带动城市文旅消费约412万元,同比增长28%。
从中央到地方多部门引导推进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等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建设,支持完善农村地区和边疆地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持续补助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随着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均等化,小城市和大城市间的基建差距逐步缩小,甚至可以与之“掰掰手腕”,由此带来的一些中大型体育赛事不断下沉,已是常态。比如,今年8月份,拥有8条2000米标准赛道和先进的配套建筑的泰州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就承办了2025年全国赛艇U系列青少年联赛部分赛事。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小城办大赛,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生动实践场景之一。规划提出,要建设体育强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小城”办“大赛”,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搬到家门口,让群众可以享受到丰富精彩的文体盛宴,幸福感会更加清晰立体、可触可及。
把大赛“搬”到小城家门口,不是“照搬”。大城市办大赛,场馆丰富、经验足,举办各类赛事都有底气;但小城市则不能依样画葫芦。依据自身特色,在某一领域进行专攻、打好基础,走出一条特色体育赛事与当地文旅相结合的路子,这才是小城市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以及当地的山地自然景观,贵州龙里县多次举办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而在比赛之外,少数民族歌舞、摄影、赏花等活动,更是纷至迭出。少数民族文化与山地景观的混搭,这恰是大城市所“难以匹敌”的优势。同样,依托水系资源丰富的自然特点,张家港市将龙舟锦标赛与城市嘉年华活动巧妙组合,打出了一张非常亮眼的“水韵江南”城市名片。
大赛亦是大考。不过在正式“大考”之前,可以先做“小考”“模拟考”,练练手、试试水。小城市在经济体量、人口规模、赛事运营经验等方面,和大城市都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并非天堑鸿沟: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从群众日常所能接触可感的健身活动组织、场馆场地建设着眼着手,增强供给和服务能力,打有准备之仗,在一次次考验中提升城市运营能力,在面临大赛大考时,小城市会更加从容。灌南县在举办篮球“苏超”决赛之前,今年以来就已举办各类篮球赛事超100场次;而为满足群众需求,当地不断投入专项资金完善篮球设施,仅2024年就新增改造28座篮球场,目前全县篮球场总数达485个。前期一系列的准备和铺垫,也让灌南县在承办篮球“苏超”第二阶段决赛时,更有底气。
篮球比赛的终场哨声早已落下,但街头巷尾的热议仍在继续。“小城办大赛”,不仅关乎赛事本身,更是一次城市气质的重塑;在消费数据不断增长的热流之下,全民健身的浪潮更是持续涌动。当越来越多的小城立足自身特色,以赛为媒、以民为本,我们便有理由期待:那些可能曾经隐于聚光灯外的“小城”,将会在体育强国的活力长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朱绍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