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转型是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升关键办学能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高职院校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确保人才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并能通过技术赋能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正确理解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多措并举切实推进数字化转型。
优化市场反馈机制,强化专业建设
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高职院校要建立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及市场反馈机制,更加精准地掌握市场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发展的匹配度。
加强就业市场调研。搭建人才培养数字反馈平台,整合实地调研数据与用人单位实时需求信息,动态搜集毕业生就业数据及企业评价。基于数据分析制定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设计适配职业发展的数字化教学内容。以就业去向落实率、专业对口率为核心指标,建立数字化红黄牌预警机制,精准引导高职院校调整专业招生计划,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具体而言,一方面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增设数字化技术应用专业,另一方面对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进行分类,根据能否被智能化技术取代划分为程序化、非程序化两种,设计预警或限制发展专业,使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相协调。
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根据职业标准与岗位实际需求,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委托培养、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合作形式,将企业实践要求融入教学环节,精准对接岗位能力需求,在产教融合中强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提升培养针对性与实效性。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对接人才需求
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是以核心课程为基础、各专业为单位开展人才培养。核心课程除涵盖基础知识点外,更需融入职业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内容,支撑专业教学实效提升。
开展数字化课程改革。通过搭建线上教学平台,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将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实验等融入课堂,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同时,推动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工具自主学习。此举既能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动力。
建设数字化精品课程。精品数字课程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的核心支撑。应系统整合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优质资源,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搭建平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搭建云端课程平台,整合虚拟仿真资源、企业项目案例等数字素材,建立常态化更新机制,夯实资源共享基础。同时,构建校企协同开发机制,联合企业技术骨干制定课程标准,依托真实生产场景设计数字孪生教学模式,精准适配职业技能培养需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完善课程教学及评价机制。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流程及方法,将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教学等应用于职业教育中,提高教学精准度。构建学生学习管理系统、教师教学管理系统等数字化管理体系,及时记录教育教学活动并结合线下评价机制,引进多元评价主体,全面评估教学成效。
重视教材资源开发,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是高职院校课程内容的载体。在数字化转型变革下,教材的内容及形式有了质的变化。高职院校应紧跟行业发展,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变化同步更新教材,并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确保教材内容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严格教材管理与使用。严格规范教材选用是提升高职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的重要支撑。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精选适配产业需求、融入前沿技术的优质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精准对接。依据《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成立教材工作委员会,建立科学选用机制,将优质教材资源转化为教学质量提升动力,为技能人才培养和办学能力的升级筑牢基础。
开发新形态数字教材。新形态数字教材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需依据教学需求及课程逻辑系统开发。采用活页式编写模式,通过模块化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彻底解决传统教材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痛点。其中,单页式教材按知识单元拆分内容,方便师生灵活取用与组合;模块化教材依据教学任务重构知识体系,增强教学针对性与实用性;配套式教材以任务工单形式设计实验实训内容,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衔接。
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加强教师数字技能培训,是保障高职院校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除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外,还应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多角度提高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
提供数字技能培训机遇。定期组织开展教师技能培训活动,重点加强数字教学设备应用、平台功能等内容的讲解,帮助教师了解数字化教学及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及操作流程,并根据不同教师需求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培训班,确保教师能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对应的培训课程。开展数字教学研讨会,以课题申报方式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在课题教研的过程中加深教师对转型发展的理解。
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引进企业在职或退休人员担任指导教师,调整高职院校中企业人才占比。利用企业数字资源开展数字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数字项目开发,在真实场景中积累经验。利用数字技术对校内外教师理论及实践能力进行客观评价,逐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占比。
出台正向激励政策。将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开发等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岗位晋升、教师评优等事务的重要指标,引导教师关注数字化转型并积极参与其中。
构建数字实践基地,提供智慧服务
高职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的提升应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校园实训设备的数字化升级、软硬件配套设备的完善,构建符合企业真实场景及标准的智慧实训基地,夯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根基。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实训基地建设中双方的职责、分工、成本分担等内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联合制定协同实践教学方案;由企业负责提供实训设备、岗位、经费等,确保满足实践教学需求,提升实训基地利用率。开展实训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劳动教育等内容,引导学生在规范化、安全的实训场景中提升实践技能。
构建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践基地。针对实训教学高投入、高风险、高损耗的特点,对于部分不具备实践基地建设的高校,可引进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智慧服务。
邹丽君(作者为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本文系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四大工程”〈钦幼专发[2022]88号〉的“群英工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