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各民族共享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与情感纽带,是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的关键桥梁。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文化认同淡化、传承体系断裂、传承效果不佳等挑战。在此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传承路径,旨在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基因,激活其时代生命力,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方案。
发挥学校教育的载体作用,巩固文化传承阵地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鉴于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难度系数较高,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因此在引入过程中,各学段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认知特点,选取适宜的体育项目,最大化发挥学校教育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的载体作用。例如,小学阶段可侧重于趣味性强、简单易上手的项目,如踢毽球、跳竹竿等;中学阶段可引入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大学阶段可以在注重体育项目内容和技巧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如民族体育舞蹈、舞龙舞狮、划龙舟等。
各院校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将具有当地地域特色和属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例如在康巴地区的校园传承教学实践中,将摔跤、骑射等传统体育项目有机融入体育课程设置中,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系统深入地引导学生领会该类项目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此外,各学段学校应当为各类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配备专门的教材,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教材编写者和课程教学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既重视对技术动作的专业讲解,还兼顾对其所蕴含的伦理理念和哲学智慧的详细阐释。通过这种方式,激发新一代青年学子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意愿和热情,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依托现代科技的助力作用,提升文化传承质量
数智化时代,利用数字技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记录、整理、保存和宣传,是提升传承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借助高清摄像技术对现存的各种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完整记录,同时结合三维建模技术高精度还原其动作细节,形成一套专属于特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字化档案。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资源库,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内容进行整合,将其纳入资源库,实现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永久性保存,从而为后续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参考。
此外,在数字化宣传维度,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互动性、即时性等独特优势,以更符合时代潮流和受众审美的方式,向更多人普及和介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内容。例如,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可在抖音、小红书等拥有一定用户基础的平台上创建专属账号,定期科普当地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或者为相关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做预热和宣传推广,通过评论区互动解答用户对于视频内容的疑惑,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传承人的关注和加入。河南省文旅厅联合百度智能云在2022年打造的“太极拳一张图”,致力于实现太极拳的数字化传播,支持社会大众通过百度APP或微信公众号,查看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及图片、视频等资料,以及自行上传身边的太极拳场所,实现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和保存,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传播奠定基础。
借助旅游产业的发展红利,促进文化传承传播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机结合,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拓展环节。各地文旅部门可挖掘当地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设计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和景区活动,吸引前来游玩的游客进一步体验和感受这一文化形式。例如,位于山西省介休市的张壁古堡景区,积极探索“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景区以弓箭文化为核心,建设了弓箭博物馆,同时,深挖该项体育项目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射箭文化节和少林禅弓射箭比赛,吸引众多运动员及对此感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前来参与,进而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体验射箭文化。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广西藤县成功打造的“文旅融合+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活动品牌便是典型案例。当地以“三月三”、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为基础,通过在特定时段内举办中国龙狮公开赛(藤县站)、龙狮巡游展演等形式多样的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推广活动,结合各大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大力宣传推广,将“狮舞藤县、绿色休闲”体育旅游路线成功打造成了精品旅游线路,为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此外,在制定深度融合计划之前,还需对区域内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充分调研、挖掘和分析,从资源开发、市场推广、传承质量等多个角度综合考量特色品牌的应用前景,确保最终生成的融合方案能够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产业中找到新的生长点,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作用。
余宗贤(作者为阿坝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