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处于高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同时,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职业结构加速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观念偏差、职业规划缺失、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各高校亟需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实现“铸魂”与“导航”并重,培养既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又具备扎实就业能力的时代新人。
智慧赋能:用大数据为学生就业精准“画像”
各高校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控、追踪记录学生行为数据、学业数据、心理和价值观数据、职业倾向数据等。在此基础上,生成个性化的学生画像,具体指标可涉及专业技能及通用能力模型图、兴趣性格图谱和职业倾向报告等内容,精准识别高校毕业生潜在的优势与短板。同时,结合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方向及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实况,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为有志于在基层就业的学生,推送“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政策解读和优秀校友案例;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匹配线上线下优质创业课程、孵化器入驻信息和创新创业导师;为存在求职焦虑或技能短板的学生,定向推送心理辅导预约、职业技能工作坊和模拟面试活动等。南京大学打造的“就业引导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学生处、团委、教务、后勤等多部门数据,构建了毕业生就业引导大数据分析系统。系统不仅能精准识别出有志于赴重点领域、基层单位就业的学生,还能分析出影响学生做出此类选择的关键因素。这使得学校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信仰公开课”“基层就业论坛”等思政引导活动,并对重点学生进行跟踪培养,显著提升了就业引导的效率和成功率。
价值引领:点亮新时代就业“航标灯”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变革的关键环节。高校辅导员作为既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又肩负大学生就业指导重任的主体力量,需在此环节挺膺担当。在日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应介绍“特岗教师”等国家重大基层项目的相关就业政策,帮助学生逐渐认识到就业不仅关乎个人与家庭的“小我”,更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我”紧密相连,从而主动投身于国家需要的工作岗位中。面对处于择业期的学生,辅导员需要有意识地提升其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通过分享中国优秀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和先进工作者的职业故事,或邀请往届毕业生分享求职经历和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尽可能避免其因几次求职受挫而产生焦虑、放弃等负面情绪。针对部分就业期望过高的学生,辅导员应当在注意方式方法的前提下,引导其客观评估自身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为其全面分析本行业就业市场的前沿动态信息及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其合理调整就业预期,避免因眼高手低错过最佳就业时机。此外,还可在高校学生择业期开设主题班会,鼓励其积极把握机会、主动争取,通过“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逐步积累经验、提升竞争力,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导师共建:组建“跨界”专业师资队伍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整合思政教师、辅导员、校团委、心理健康教师以及企业导师等多元主体育人力量,打造一支能够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的专业师资队伍。校团委应发挥正确的政策导向和舆论引领作用,关注国家关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新政策信息,将其同步至学校官网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账号,便于学生查询了解;思想政治教师可以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这一主阵地,设计以职业道德培育为核心的专题课程,选取各热门行业的典型案例,为学生讲述职业道德规范相关内容;心理健康教师需要配合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定期为处于择业期的毕业生提供情绪疏导;企业导师则应当通过分享真实从业经历,将“敬业”“诚信”等价值理念融入行业洞察、职业规划指导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摆脱说教,更具亲和力。
金 晨(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塑造作用对择业观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0SJB123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