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浪潮的推动下,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型。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AI时代,教育核心目标应该是帮助人在复杂、不确定、虚实交织的外部环境中活得更加静心、明白、有意义”,与此相应的,教育核心目标的转变也将引发学习、教学、课堂形态、评估方式、大学生态的系统性变革。

当传统课堂仍在为“是否禁用AI”而争论不休时,西交利物浦大学已经率先破局,将AI化作了教育创新的“杠杆”。学校不仅开发了集成GPT、DEEPSEEK,QWEN等20多种主流大模型的“君谋”平台,免费向师生开放,更制定了全面的“教育+AI”战略,该战略涵盖六大支柱体系,从AI治理、学习模式到产学研互动,系统性地重塑了数智时代的教育新范式。
AI为教育带来契机:从“教知识”到“育全人”
在AI浪潮中,日益强大的语言大模型让不少人惊叹不已。
然而,席酉民教授指出:“数字智能时代,会出现越来越多强大的工具。但工具再强大,终究只是工具。”他认为,人真正的竞争力,就在于工具“学不会”的能力——AI可以替代技能,却无法复制人的格局、心胸和进化力,“例如在迷雾中的批判性心智、超越文化符号的共情能力,以及持续自我革新的内驱力。”

在席酉民看来,人工智能的兴起,为革除当下教育存在的沉疴积弊带来了历史性契机。这一变革的根本方向,是推动教育告别功利主义的短视,回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初心。
席酉民说,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一直强调“全人”发展,而在AI时代,“以人为本”的理念愈发重要。教育工作者应舍弃纯粹功利化的取向,真正着眼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他提出,教育应该被重新理解为一个由“唤醒、点燃、支持和熏陶”四个阶段构成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并运用AI,借助智能工具提升自我,实现人类智慧与数字智能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数字智能时代的新型教育范式。”
那么,未来教育究竟需要什么?
席酉民介绍,西浦将学生的全面成长放在首位,提出了未来教育“五者互动”的课堂形态,学生、教师、AI工具、虚实场景、优质全球资源协同作用,共同构建一个超越物理边界的融合式学习场域。“未来教育不仅是要认识人类智能与数字智能,而要探索两者的深度交互,让学生利用AI放大自身能力,产生更高层级的智慧,从容应对未来挑战。”
构建AI融合新范式:从平台支撑到教学重构
自研AI平台“西浦君谋”、构建分层级AI素养教育体系、推动AI助教覆盖超半数课程——在西交利物浦大学,这些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均由“学习超市”(Learning Mall)这一核心部门统筹推进。
作为西浦的教育技术中枢,学习超市既是支撑全校教学运行的行政机构,更是构建未来教育生态的战略平台。它全面负责教育技术的研发、引进、应用与推广,全校所有学位课程的教学活动都依托其提供的数字化平台开展。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从学习评估到教学管理,各个环节都在这一平台上无缝衔接,使其成为全校数字化教学的“智能基座”。
在AI的深度赋能下,西浦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正在经历系统性重塑。
“借助AI技术,我们即从学习端实现了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结合,也从教学端解决了教师把时间花费在重复答疑的痛点。”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数字官、知识与信息中心主任、学习超市主任毕新博士介绍。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基于大模型和课程知识库构建的AI助教,能够24小时响应学生疑问、生成个性化测试,实现持续的学习支持。2024-2025学年中,AI助教已覆盖全校超过80%的院系,其中,西浦国际商学院所有课程更是全面应用。数据显示,应用AI助教后,学院课程平均分普遍提升,例如“商业规划-税务”课程的挂科率从14.7%显著降至2.1%。西浦计划到2025-2026学年实现AI助教对全校课程的全覆盖。
此外,西浦的教学评价体系也进行了同步革新。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演进、团队协作以及与AI工具的互动策略,而非仅仅看重最终答案。西浦全球文化与语言学苑率先改革学术英语考核机制,将实际情境任务、课堂表现与传统笔试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真实语言能力。

目前,西浦已进入AI应用的深化阶段,正在研发能够自主执行任务的君谋智能体平台(XIPU AI Agent)。这种智能体平台不仅能够回答问题,还能运行特定功能,实现自动化问题解决,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效率。
“在西浦,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各类免费的AI资源,并根据研究需求申请高性能算力支持。”西浦计算机科学硕士专业学生徐万芳分享了自己的体验,“AI已经成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协作者’,甚至在特定场景下扮演‘对手’角色。在Thomas Selig老师的编程课上,AI充当‘严苛评审员’,专门挑刺我们设计的系统,这种对抗式学习倒逼我们不断优化代码结构和逻辑,效果远超预期。”
据了解,西浦学习超市已获国内国际多重认可:在2023年和2025年连续两届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颁发的“高等教育数字化先锋案例奖”。
重塑未来人才路径:融合式教育培养“行业创变者”
面对数智时代对人才定义的刷新,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前瞻性的“融合式教育”模式,系统化培养能驾驭不确定性、整合资源并引领行业变革的“行业创变者”。
席酉民教授指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精英,更需要“具备专业基础、想象力、领导力,能够跨组织整合资源,将创意转化为行业现实的人才”。
为此,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首创七大行业学院,打破传统专业壁垒,构建了“高校-产业-社会”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这一生态链接了超过300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将真实的产业场景、技术挑战与研发需求融入教学主线。
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入学即进入“融合式项目”驱动的学习轨道。从大二至毕业,学生需至少完成两个由企业真实需求驱动的融合式项目,其学习路径自主多元,可在“学术研究、项目实践、企业实训”中动态切换、自主规划。

例如,在产金融合学院,供应链专业学生麻珺钦在大三加入了博世(昆山)仓库的货品标签索引优化项目。团队经过反复假设与验证,最终选择对现有的效率管理软件进行优化,并通过低代码平台制作出一个演示版软件,获得学院和行业导师的肯定。回顾这个项目给自己的影响,麻珺钦说:“走出校园才发现,真实世界的最优解不是理论上的完美解,而是多方制约下的‘平衡解’。这种认知转变,是课堂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这种“在真实战场上学习作战”的模式,使学生毕业时不仅拥有知识,更积累了宝贵的行业智慧与创新自信。硕士生沈志远通过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校企合作平台,进入世界500强企业ITW集团实习。他将课堂所学的创新思维与项目经验应用于多个真实业务场景,通过持续优化工作方法,展现出出色的实战能力,最终获得企业正式录用,实现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更有学生将课程实践直接转化为创业起点。金融背景的毕思远在宁夏酒庄的调研实践中,结合市场分析与商业建模课程,敏锐洞察区域品牌的发展瓶颈。在导师支持下,他成功孵化“璞樾东方”葡萄酒品牌,完成了从学生到品牌创始人的跨界转型……
通过融合式教育,西浦正将大学从传统的学习中心,重塑为一个能孕育未来、赋能创新的开放式平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实习生 徐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