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不用写论文了?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的《关于开展本科生高水平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发全网热议,不少网友将其解读为“毕业门槛降低”。但记者深入梳理政策细节后发现,这条“免写论文”的新通道,实则并非降低难度,反而对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新政不是“免写”,而是“用硬核成果换资格”
不是谁都能“免写”,学生得拿出真本事。南航对可替代毕业论文的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等四类成果,每一项都设定了“硬指标”。
例如,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生需要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省级创新实践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结题良好及以上、省级项目结题优秀,且承担工作量排名第一,排除“挂名蹭奖”可能。而学术论文发表一项,学生需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校认定的国内重要核心期刊及以上专业刊物、或中科院 SCI 二区及以上收录期刊上,正式发表本专业领域学术论文。
即便手握成果,也未必能通过,答辩环节的“严苛”是关键。要想用成果代替论文,教务部组织专家评审组,采用现场答辩形式进行校级评审,原则上答辩通过率不超过2/3。答辩专家将围绕“成果与专业的关联度、学生对成果的贡献、成果创新性与价值、《替代报告》质量、答辩表现”五个维度,综合评定替代结论和毕设成绩。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出东西,还要能清晰地回溯和阐述其背后的逻辑链条、科学方法和工程思想,其综合性、系统性要求丝毫不亚于一篇论文的写作。
南航的这项政策,可以理解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多元化改革的表现。它并非降低毕业门槛,而是为已有突出成果的本科生提供了不同的毕业考核路径。
多校探索“多元毕业”:文科可交网文,工科能凭产业成果
南航的改革并非孤例。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已开启“破唯论文”探索,形成“学术、实践、创作”等多赛道并行的毕业模式。
早在2019年,南京审计大学就发布了《南京审计大学本科生采用创新创业项目替代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指出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学科竞赛获奖、主持省级(含)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题成果、专利作品(含软件著作权)等科研作品或创业实践项目等,若与申请者所学专业相关,即可用于替代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创业项目。
学术研究导向型成果,是代替论文的一大方向。在浙江农林大学2025届毕业生中,有13位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达到相关要求,同意替代毕业论文(设计)正文并获得毕业论文(设计)学分。浙江农林大学规定,学生在该校学术期刊定级标准A类及以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设计作品,或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SCI、A&HCI等索引之一检索,可以向专业所在学院申请替代毕业论文(设计)。
另一种替代方案,是工程实践导向型成果。不久前,天津工业大学6名硕士研究生凭借面向产业一线攻关取得的实践成果,成功通过校企专家组联合验收鉴定。这意味着他们明年可直接凭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无需再提交传统学位论文。据悉,这种“可用实践成果替代毕业论文申请学位”的模式将在该校工科类学院全面推广,为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破解“卡脖子”难题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此外,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导向型成果,也成为部分高校替代毕业论文之选。例如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出台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签约作者身份在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完成的作品,可以代替毕业论文申请毕业资格。
破“唯论文”困局,让“实干型人才”脱颖而出
长期以来,有些学生为了毕业,会拼凑毕业论文。这些论文既缺乏创新,也没有应用价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改革,本质是响应国家“破五唯”政策,打破了“一刀切”的评价模式。
特别是很多应用型、工程型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核心能力本来就不在写长篇论文上,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在用多元评价标准,代替了学术论文这唯一的标尺。这么做的意义,在于承认了人才类型的多样性,也给在特定领域有出色才华的学生,开辟了更贴合的考核路径。
大部分学校还配套了政策保障措施,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毕业质量不下降。所以,这个政策针对的是少数已有突出成果的优秀学生,给他们提供了不一样的毕业路径。它不是要降低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更不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捷径”。
打个比方,以前只有“论文独木桥”可走,现在变成了立体交通网。但每一条路都有严格的限速和交通规则,只有合格的“车手”才能开到终点。
所以,这不是降低毕业标准,而是换了一把更精准的“尺子”。学校应该动态调整替代成果的标准,确保每条毕业赛道都“严把关、有含金量”。
现在越来越多高校跟着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评价体系,正从“唯论文独木桥”,走向“多赛道选贤”的新阶段。核心始终没变:让毕业考核,真正成为检验学生能力的“试金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