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碧水东罗”做对了什么?


1017日清晨,一阵清脆的鞭炮声,唤醒了泰州兴化东罗村的秋日。这里的村民有个习惯:若早起心情好,便放上一串鞭炮,在噼啪声中开启崭新一天。而这一天的鞭炮,为一场世界级的喜悦而鸣——江苏泰州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成功入选2025年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这是江苏乡村首次获此殊荣。8年前,定位“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的万科集团与兴化市政府、东罗村集体三方成立平台公司建设和运营东罗村;8年来,这个水乡村落到底发生了什么,代表江苏千百美村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

克制的乡村营建,让农村更像农村

晨雾氤氲的清晨,民宿保洁员江阿姨手提吸尘器开始一天的工作;河对岸,星星点点的村民在垛田上劳作;河中央,两位村民撑着小船在清理河道;咖啡馆主理人高庆英正在清洗咖啡机,村民食堂的主理人罗忠瑶正在为民宿客人准备早餐……这些东罗村村民,已经习惯了这种“新式乡村生活”。

穿行于东罗村,水乡的灵秀扑面而来——垛田倒映于明澈碧水之间,青砖黛瓦的农舍与临水而筑的亭榭错落有致,形成了一幅静谧与诗意的水乡美景。

这个苏北水乡的村庄生态布局独特,大金沟纵穿而过,河叉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步。区域位置也得天独厚——东邻千垛菜花景区,西靠天然氧吧水上森林公园,南接平旺湖,北有800多亩千岛果园产业带。

最具标志性的是碧水与黄花交织的垛田奇观。下河先民挖河取土,垒土成垛,创造了绵延千年的大地艺术。如今,这一独特的农耕系统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与文化瑰宝。

十年前的东罗村曾是另一番景象:村舍凌乱,公共卫生堪忧,村里甚至都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河道浮游物遮住了清澈的河水,一度让碧水东罗之名蒙尘。

2017 6 月,江苏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兴化市政府、南京万科、东罗村村集体三方携手,采用“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的创新合作模式,以碧水东罗为“试验田”,探索乡村振兴的全新实践。同年8 月,东罗村入选首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从此,东罗村“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首先,万科将其在城市发展中积累的系统性规划与精准改造能力,深度植入东罗村的肌理。碧水东罗项目运营负责人蒋威告诉记者,改造中遵循乡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以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原味的历史质感,使农村更像农村。并非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保留村庄原有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利用现有建筑、景观、空间等进行针灸式改造,最大限度保留村落的传统风貌,延续村落历史记忆,创造多元多层次的乡村风貌。

东罗大礼堂

东罗村村庄布局独特,有“南旧北新”的特点,老街巷中保留着近150套老庄台,还有1套民国风格的百年老宅。其中,东罗大礼堂作为村落的历史记忆保留完好。村庄整体规划策略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对重点建筑的点式改造,以景观线路串联起大礼堂、村民食堂等公共建筑,并带动村民对房屋进行自发更新,最终提升村庄整体风貌。

万科田园乡村业务负责人徐婧认为,万科在东罗村发挥的核心作用是长期陪伴。“我们不只投钱,还投入团队、时间和耐心,像合伙人一样,和村民一起规划、建设,并链接各种专业资源,激发乡村自身活力。”

这场克制的营建成果斐然。东罗村相继于2018年入选中国最美村镇2019年跻身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而此次斩获世界级荣誉,是对其独特发展路径的更高肯定。

留住村民,便留住了乡村的魂

记者在东罗村随处可见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巧妙平衡:干净的巷道和公厕,整齐划一的停车位,现代化的新能源充电桩,机械化的清洁工具,夜晚恰如其分的氛围灯光,这些颇具现代气息的设施悄然融入水乡画卷。

城里人来到乡村,乡村也要具备服务他们的基础设施,蒋威说。于是,民宿、礼堂、餐厅、咖啡馆应运而生,但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村民生活深度融合。

耘朵民宿临湖而建,九栋民宿沿平旺湖岸线展开,由一条曲折的小径串联。建筑风格是泰州传统民居的青砖黛瓦、硬山屋面,空间布局和泰州民居一样以院落为中心,前院连接着田园小径,后院可饱览湖景垛田。这片民宿区既满足了高端游客的住宿需求,也完美地平衡了村落整体环境,为东罗村增添了一份高级的东方审美意趣。 

让游客们念念不忘的打卡点还有东罗大礼堂和村民食堂。建于1953年的东罗大礼堂是当地文化地标,礼堂大门上的五角星、太阳光芒及三面红旗,有着鲜明的历史印记。万科依据整旧如旧的原则对大礼堂进行保护性修复,让这栋老建筑重新焕发光彩。蒋威说,8年来,这里举办过无数次重要集会,接待会议、参观团队更不计其数。

临湖而建的村民食堂外观更加吸睛。高大的坡屋顶建筑,正对湖面的玻璃落地窗与波光粼粼的湖水相映成趣。它既是游客的餐厅,也是村民操办红白喜事、节庆聚餐的场所。这里也是万科营建团队的食堂,在每天的一日三餐里,这些“新村民”与老村民们自然而然地融为和谐的整体。

最动人的风景,是村民脸上满足的笑容。56岁的晏德贵原本在外打工,看到村里旅游日渐红火,便返乡经营小卖部,兼做小饭馆,还将自家楼房加盖一层改造成民宿。如今,儿子、媳妇在村里就业,孙辈就近上学。儿子媳妇就在家门口上班,我没有成为留守老人,孙子也没有成为留守儿童。村里成了旅游村,但我们还能继续生活在这里,特别满足!

东罗村民晏德贵。

晏德贵的话道出了东罗村乡村文旅探索路径中最可贵之处:留住了人,就留住了乡村的魂。蒋威说,让乡村重归美好,不仅要将湖水、河流、田园、植被体系在村庄肌理中予以保护,还要结合村民切身需求提升公共设施的使用功能,如营建村民室外戏台广场、改善临水洗衣设施、嵌入丰富有趣的儿童活动场地,真正做到造景为人。“村民也是乡村生态的一部分。让村民搬迁、腾出房屋和空间发展文旅产业的做法,确实有更大的运营空间。但没有了村民的乡村,还是乡村吗?”

东罗村党支部书记罗国康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或许正是东罗村此次获奖的加分项。保留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的生活气息,让游客的体验不那么商业化,却更贴近真实。在他看来,村民的幸福感也是乡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佳旅游乡村,如何可持续发展?

万科、兴化市政府与村集体三方共同成立的平台公司——兴化市万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东罗村的建设与运营。其中,万科负责经营性载体的投资与整体运营,兴化市文旅公司负责基建与房屋收储,村集体则以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村民不仅可就业创业,还能通过集体持股享受分红。

历经8年实践,东罗模式是否成功?是否可持续?

如果只算文旅产业的经济账,目前尚未盈利。蒋威坦言,乡村文旅的可持续发展需从更广维度考量。早在乡村营建之初,万科的另一条振兴主线就已启动:打造农业IP,提升兴化农产品溢价。

万科推出特色农业品牌八十八仓,与科研机构及当地企业合作,从品种、种植到营销全链条投入,现已形成壹禾壹斗兴化大米、青田萃大麦若叶青汁、珍膏兴红膏蟹等产品线,年销售额近三千万元。

农业IP“八十八”与文旅IP“碧水东罗互为依托、相辅相成。蒋威指出,有了碧水东罗的名气,八十八倉更有根基与故事;而八十八的销售收益亦可反哺文旅,并在各个环节带动农民增收。

八十八销售负责人胡学渊算了一笔账:当地普通大米市价约3/斤,我们的品牌米可卖到5–6/斤。品牌溢价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农民的收入。

文旅产业带来的增收同样可见。旅游旺季,耘朵民宿日日满房,带动不少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村民罗中坤的伍缘民宿里,常坐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他用一桌地道的兴化土菜款待八方来客。

如今的东罗村,乡愁变成了乡甜。年轻人回来了,空心村热闹起来,不少青年做起农产品直播,将兴化特产卖向全国。近几年,东罗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2023年增幅达11%,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13万元,同比增长8%

徐婧说,对万科而言,东罗村8年的实践是一个宝贵的课堂。“它让我们深入理解了乡村,为我们‘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的战略提供了扎实的样本,意义远超商业利润。”

1017日,当罗国康在大会现场接过联合国旅游组织颁发的最佳旅游乡村授牌时,喜悦与压力并存:下一步该如何用好这张世界级名片?我们能否接得住这波流量?

这不仅是对东罗村的考验,也是无数乡村探索振兴之路的共同课题。东罗村的答卷,或许正藏在那袅袅炊烟中——最美的风景是人与乡村的共同生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霞 文/图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责编:白雪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