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漫评:矢志强农报国,答好“大地之问”
图片1.png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考场”,农业既是“压舱石”,也是“动力源”。总书记在回信中把“强农报国—教育改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串为一条清晰逻辑链,指向的是从“教室到田野、从论文到亩产、从实验到产业”的全链条跃迁。

近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稳住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调控资源更加充足,制度“粮仓”与物理“粮仓”同步夯实。这些“硬指标”,是饭碗端稳、预期走稳的底气所在。

能力之稳,离不开体系之强。以高标准农田为抓手,累计建成规模已超10亿亩,农田“田成方、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把“藏粮于地”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能;“十四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63.2%,良种覆盖率、耕种收机械化率持续攀升,“藏粮于技”从纸上落到地里。把“耕地红线”的硬约束与“科技进步”的强动能叠加起来,粮食安全的底盘更稳、支点更实。

回信中把“人才”放在关键位置,点明了强农兴农的“第一资源”。农业现代化,呼唤既“知农爱农”又“会农善农”的复合型人才。两年多前,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勉励“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科技小院把课堂搬到地头,把科研嵌入链条,用一块块田地解一道道“卡点”。今天再次寄语“矢志强农报国”,既是接续嘱托,也是更高要求,让更多青年在广袤田野“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把知识变技术,把技术变产量,把产量变产业。

强的是产业,实的是问题。要在“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上做绣花功,在生产端,稳面积、提单产,耕地保护和黑土地保育两手抓;在产后端,机收减损、烘干提质、低温储藏一体推进,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流通端,完善仓储物流与应急体系,提升枢纽节点与冷链能力;在制度端,完善最低收购价、产区利益补偿等政策工具,增强跨周期调节能力;在绿色端,统筹节水节肥、包装减量与绿色仓储,让每一粒粮、每一次运输都“轻装上路”。从“多收”到“好收”,从“能产”到“能守”,真正把“论文、论道、论证”变成“亩产、品质、效益”。

时代命题已给出,答卷人正在路上。一所大学的“强农报国”,是一群青年的“知农爱农”,更是一国之“粮心所向”。把“大地当纸、田野为笔”,以教育之变催生产业之兴、以科技之新支撑粮安之稳,把确定性的“饭碗”写进不确定的世界,当“人、地、技、制”合成合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脉就会在黑黝黝的泥土里生长,在金灿灿的稻谷间闪光!(戴成)

责编:邵文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