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0月17日下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官方平台公布新一批22处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泗洪洪泽湖湿地赫然在列,成为此次江苏省唯一入选的湿地。

据了解,“国家重要湿地”的评定,有着极为严格的生态标准。洪泽湖的底气,来自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水清岸绿,百鸟归来。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短短五年,保护区野生动物种数已超1361种,较禁渔前增长近一半。其中,鸟类从140多种激增至240种,总数超80万只。世界易危物种花脸鸭,连续六年在此创下超2万只的国内最大种群纪录;仅2024年,就新记录到黄胸鹀、白尾海雕等9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水下世界,同样生机勃发。与2020年禁渔前相比,目前洪泽湖鱼类物种由48种增至52种,资源密度增加了145.8%,总体规格增加了67.2%。水质由原来的四类稳定提升至三类,一个健康、完整的大湖水生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当地生态观察员感慨:“以前是人追着鱼跑,现在是鱼追着水草长。”
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源于一场深刻的觉醒和坚决的行动。回望过去,湖区围网养殖一度达到35万多亩,整个湿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一份2014年的报告更显示,已有18种鱼类在洪泽湖悄然消失。2020年10月10日开启的十年禁渔,成为洪泽湖生态修复的“强力催化剂”。

生态的“进”,源于人的“退”。泗洪县累计投入近8亿元,清退网围养殖13.7万亩,清理了2043艘渔船和住家船,推动3600多户、上万名渔民“上岸安居、转产致富”。当地政府通过开展超过50期技能培训,帮助近4000名渔民端上“生态饭碗”。从渔家女到金牌导游,从“靠湖吃湖”到“靠湖致富”,渔民们的新生活,为这场生态变革写下温暖的民生注脚。
同时,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为长效管护提供了保障。“智慧湿地”系统利用无人机、高清摄像头等设备,构建了水、陆、空一体化的立体巡查网络,实现全天候监控。“2+6+N”共建共管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了“水上打、岸上堵、市场查”的监管合力。仅2022年,就移送涉渔犯罪案件33起73人,捣毁犯罪团伙8个,让非法行为无处遁形。

入选“国家队”,不是终点,而是更高水平保护和发展的新起点。
放眼未来,一个更宏大的蓝图已经展开。宿迁市已正式启动《宿迁市洪泽湖“醉美湖湾”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该方案涵盖生态治理、文旅融合等六个方面71个项目,计划串联起成子湖、溧河洼和安河洼三个湖湾,系统性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宜居宜业的宿迁“大湾区”。这标志着洪泽湖的治理逻辑,已从“禁渔退捕”的生态修复,升级为生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全域共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曾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