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交汇点记者亲历:杨振宁南京题字“裸跑弟”,我记录下那纸“前途似锦”

交汇点讯 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心湖,瞬间勾起记者深埋心底的一段记忆——那是十年前一次足以铭记终生的采访经历。​

2015年9月的南京,还浸在夏末的余温里。一天午后,企业家好友“鹰爸”何烈胜的电话突然打来,语气里满是欣喜:“杨振宁先生从老家合肥省亲过来,顺道来南京了,要参加经济开发区一家大型药企大厦的落成典礼,我和多多(‘裸跑弟’何宜德)也受邀参加!”​

挂了电话,我脑海里浮现出这位物理学巨擘的身影,此次返乡省亲再赴南京,更添了几分故土情深。​

当天下午,我随“鹰爸”父子抵达落成典礼现场。93岁的杨振宁先生身着得体西装,虽已年逾九旬,却依旧精神矍铄;身旁39岁的夫人翁帆戴着礼帽,身姿优雅,始终安静陪伴在侧,偶尔轻声与先生交流,眼神里满是温柔。​

没过多久,这场典礼便迎来了一段特别的相遇——南京小名人“裸跑弟”何宜德主动走上前,礼貌地向杨振宁问好:“杨爷爷好!”先生立刻露出和蔼的笑容,俯身问道:“小朋友几岁了?上几年级啦?”当得知眼前7岁的孩子已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杨振宁难掩惊讶,转头用英语向身边同行的另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转述介绍,言语间满是对这个“小神童”的好奇与赞许。​

随后,“裸跑弟”从手提袋里拿出写自己的书《我是“裸跑弟”》,小心翼翼地递到杨振宁面前,恳请他题字留言。先生欣然应允,先让孩子在书腰上写下自己的学名“何宜德”,又指着封面上的图案轻声问道:“这是你吗?”看着孩子使劲点头的模样,杨振宁面带微笑,在扉页上郑重写下“宜德:前途似锦”六个大字,并认真署上自己的名字。墨色落在纸页上,既是对后辈的美好期许,更藏着长辈的温和善意。​

一旁的“鹰爸”也趁机向杨振宁请教教育方面的问题。尽管已年过九旬,杨振宁回答时依旧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他缓缓说道:“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美国的教育很开放,教育应该从娃娃做起,文理兼学,中外融合。”最后还特意叮嘱“鹰爸”:“要好好培养孩子,这么小就有这份能力,未来可期啊!” 整个交流过程中,翁帆始终安静站在一旁,不多言语,却在细节处默默关注着先生,默契尽在不言中。​

次日,我将这段珍贵的相遇整理成文,以《93岁杨振宁偕同39岁夫人翁帆来宁  给“裸跑弟”题字》为题,刊发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江南时报》上。​

先生已远行,但他留下的温暖与智慧,早已化作跨越时光的力量,永远留在了那些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人心中。先生和蔼的笑容、题字时专注的神情,还有那句“文理兼学,中外融合”的教育理念,仍清晰如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华诚

责编:华诚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