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百年求索,家国同途

“我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这是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生前常常提起的一句话。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103岁。其逝世不仅标志着一个物理学黄金时代的落幕,也让全球失去了一位跨越东西方的科学桥梁。

倘若评点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里程碑,无人能够跨过由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理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与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并峙而立于物理学的巍峨诸峰之中。而他与李政道共同因“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提出,以及在基本粒子领域由此衍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于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更是广为人知。这一奖项,不仅将两位华人科学家的名字写入诺奖史册,更在当年激起了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震动与自豪。这种自豪,既关乎民族情感,更关乎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重建,正是杨振宁自己所言的“帮助中国人克服了很多年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中国人到底行不行?中国人是不是就是“不如别人”?

杨振宁的一生,横贯百年,起于战火纷飞的旧中国,历经民族苦难、国家奋起,也亲眼见证了中国科技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历史进程。岁月板荡、家国破碎之际,救亡图存、矢志报国不独是杨振宁一个人的志向,也是多少先贤的心声。他们以星火接力之姿,穿越战火、饥馑与封锁的年代,走过边陲和实验室中的沉默无闻,也走上国际学术殿堂的中央舞台。如钱学森,归国途中历经磨难,却只言“我愿为祖国奉献一切”;如邓稼先,一生隐姓埋名,只为那声长空中的巨响;也有如屠呦呦,在卷帙浩繁的古方中寻得新药,只留一纸专利归国家;更有如南仁东等学者,在遥远宇宙与浩渺星空间,为未来铺路。他们未必都声名赫赫,但都曾以己身负重、以信念前行,将个人命运熔铸进国家发展的脉搏之中。他们的脚下,铺展开中国科技百年从求索到崛起的坚实地基。

1971年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杨振宁掀起了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他亲自募集资金,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还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影响……在为杨振宁发布的讣告中,清华大学回顾了其为祖国的科研事业、中西方人文交流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称其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斯人已逝,斯魂如炬。杨振宁用一生回应百年之问,也将这份回答,托付给下一个百年。他留给中国人的,不只是方程与理论,不只是奖项与荣誉,更是一种精神的觉醒——在科学的求索中凝聚信念,在民族的崛起中唤醒自信。他以一生回答了那个曾困扰无数国人的追问,也将这份回答,交给了今天的我们: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如何继续把中国人的创造力写进人类文明的版图。这份跨越百年的回答,仍在时代的长河中回荡,等待我们一代代人,继续作答。在今日中国走向科技强国、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每一个坚定攀登者的身影,都是对杨振宁这句话最诚挚的回响。

(朱绍岳

责编:苏群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