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今天,“两弹元勋”教给年轻人什么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起步与一家副食品商店存在一定的关联,而它的设计者曾一边蹲在地上吃饭,一边讨论制造原子弹,这不是经过演绎的“传说”,而是时间深处活生生的细节。

近日,一场主题为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之子邓志平谈起了父亲生前的这些往事。

邓志平说,他父亲1958年调入原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负责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研究所所在地最初是一片高粱地,邓稼先和同事在附近一栋借用的、未完工的办公楼里临时办公和生活。冬天没有暖气,冷得实在受不了时,他们就跑到街对面的一家副食品商店,只因那里有一个煤炉。简陋的食堂里没有桌椅,大家吃饭都是蹲在地上,年轻人常借机向邓稼先请教问题。

“父亲面临的是白手起家的局面。”邓志平说,当时的一般科研人员除了知道“原子弹”这个名字,对它的作用原理一无所知,也无资料可查。每当被问及原子弹制造的关键之处,援华专家就支支吾吾。

“靠别人是不靠谱的,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还得靠我们自己。”邓志平说,就在那种条件下,邓稼先带着一些平均年龄不超过23岁、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设计原子弹。

今年是中国核工业诞生70周年,10月16日又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61周年。近日,中共青海省海北州委、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在北京组织了一场原221基地职工访谈活动。原子弹、氢弹研制的部分亲历者及其后人被请到现场,回望那个代号为“221”的地方。

位于青海省海北州金银滩草原上的221基地,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都在那里诞生。

躺在碉堡的水泥地上,躺在机房的地板上

面对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白发长者,海北州委书记夏吾杰鞠了一躬,他说:“你们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缔造者,更是海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岁月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你们的功勋。海北将以你们为榜样,永远守护好221基地的每一处遗址,讲好每一段传奇,让‘两弹一星’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据他介绍,海北州将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作作为革命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省里及州里近几年加大力度,累计投入资金近16亿元,推进旧址抢救和活化利用工作。

看到大屏幕上展示的221基地如今草木葱茏的模样,9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原主任李幼平表示,他感到漂亮得有点“不真实”。在他的印象中,基地没什么树,当年他去报到,下火车时甚至没有站台。“221是这么艰苦的地方”,是刻在他脑海里的印象。

8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记得,1963年他到221基地那天,住进了新盖起的黄楼。人们告诉他,黄楼交工时,当时的基地负责人李觉将军有过一道指示,让科技人员和工人先搬进去,而他和机关的同事仍住在帐篷里,这种生活他们已经过了好几年。“领导如此以事业为重、先人后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同甘共苦的榜样。”

据胡思得回忆,另一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后来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在221基地由于高原反应,吃不下饭,去车间的路上经常要呕吐几次,非常痛苦。有几次,为了等待看爆轰试验的结果,于敏深夜也不回宿舍,就和衣躺在碉堡里的水泥地上。“他敬业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至今难忘。”

邓志平提到,当氢弹研制在于敏指导下有了理论突破,得到消息后,邓稼先马上赶去,为了加快计算,他和同事工作连轴转,晚上都在计算机机房的地板上和衣而卧,有时是通宵达旦。

不说对不起历史的话,不说违背真理的话

让胡思得对于敏肃然起敬的,还有另一件事。“文化大革命”期间,221基地受到影响,举办了“学习班”,逼着人们说假话,引起正直的科学家们极大的反感。于敏也被“请”进了“学习班”。他因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受人尊敬,当时的军管领导给他施加压力,要他按领导意见说话,遭到他“坚决拒绝”。

“他说,如果我现在说假话,我现在可以轻松过关,然而经受不了历史和真理的考验。因此我宁愿现在挨整,也绝不说对不起历史的话,不说违背真理的话。”胡思得回忆说,于敏这种大义凛然的态度,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对我们是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从此,他将于敏视为榜样。

于敏之子于辛说,10多年来,他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走访父亲到过的地方,去了解父亲及其同事们的事迹,这让他对父辈产生了敬佩甚至敬畏之心。“我认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既是传承历史薪火,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于辛说,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父辈在大局面前能够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忍受着个人的痛苦、委屈,完成国家任务。

“时代发展了,如何去挖掘、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和素质见仁见智,我想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这是我父亲一直教育我的——做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于辛说。

关键时刻,相同选择

从廊坊赶来的原221基地环境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刘书鹤,讲述了一段曾经保密了30年的往事。1971年,他亲历了人类核试验历史上罕见的一次带弹着陆。

那次核试验中,飞行员杨国祥投弹时发现投不下去,周恩来总理从电话里知道了这个意外,决定直接与飞行员通话。当时,杨国祥有两种选择,一是弃机跳伞,二是返回机场带弹着陆。

刘书鹤说,杨国祥不顾个人生死,在电话里向周总理报告,自己一定想尽一切办法带弹着陆,如果核弹带不回去,他会选择在大漠深处降落。周恩来批准了他的请求。

等待飞机返回时,机场人员接到通知要转移到地下室。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坚持不去地下,因为他要亲眼看到飞机安全带弹着陆。刘书鹤说,如果飞机着陆中发生爆炸,包括朱光亚在内,留在地面的人员早就“光荣”了。多年以来,他一直对这位无惧生死的科学家充满敬意。

邓志平说,父亲总是按照周恩来总理的要求去做,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关键岗位”。开展核试验时,核装置是运到场地后才插雷管,这时要求操作人员特别小心。邓稼先经常是无言地站在操作人员身后,稳定人心。

邓稼先一生到现场参加过15次核试验,最后一次是1984年12月在新疆罗布泊的中子弹原理试验。此时,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虚弱到行走几步都要警卫员搀扶。

“他身体为什么一下就这么差?因为有一次试验事故对他打击很大。”邓志平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核试验中,倒计时后,天空中没有出现蘑菇云,大家都想知道核弹去了哪里。“为了弄清是化学爆炸还是核爆炸,我父亲决定亲自去查看现场,许多同志都反对他去。”邓志平说,当时带队的原国防科工委主任陈彬说得非常感人,“他说,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值钱”。邓稼先没有听从劝导,仍乘车去了爆炸区域,边走边找,找到了碎弹片和弹坑,知道没有发生核爆炸。后来才弄清,那次是核弹直接落地摔碎,导致试验失败。

“他立即放心了。他向同行的原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说‘平安无事’。”邓志平说。然而,邓稼先的身体没有“平安无事”,那次去现场,他受到了很大的放射性辐射。几天后他在北京检查身体,发现血液化验指标都是不正常的。

1985年10月,邓稼先因患直肠癌住院治疗,到1986年3月,癌细胞转移明显加快,他的身体疼痛剧烈。邓志平说,父亲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在病房中和同事反复商讨,最后由他和于敏一起,在1986年4月联合署名,给中央写了一份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战略规划的建议书,得到批准,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们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活动中,主办方请来北京的一些少先队员向老人献花致敬。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赵翼鑫说:“在座的老前辈们是我国国防事业的功臣。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新时代的继承者们更不会忘记。”

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表示:“我想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就是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能不能很好地弘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8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贺贤土指出,核武器的研制与发展高铁等产业不同,没有任何专利、论文可供借鉴,完全靠自己的研究,了解基本规律,才能做出产品。我们国家现在有领先的产业链,但要实现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赶超,需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他提醒年轻人注意,国家特别强调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之间的密切关系。“你们这一代年轻人不仅要造出产品,更要了解产品的原理。”他说。

原221基地二分厂高级工程师杨笃,1963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到221基地研制炸药部件。他是当年来到这里的众多名校学生之一。221基地结束使命后,他感到留有遗憾,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完成当年南开老校长杨石先交给的任务。“老校长让我们健康地为祖国服务50年,没有到50年,我们就回家了,这很遗憾。”不过他强调,这一生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尽到了我们的责任”。这位老人还说,自己从221基地收获的只有两个字——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鼓舞着他们去奋斗!

责编:陈逸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