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荣耀的“技绎”⑧|为人形机器人“关节”装上“火眼金睛”

深夜的实训室里,一个看似普通的金属圆环在传送带上缓缓移动。突然,检测系统发出“嘀嘀”的警报声——高精度视觉传感器在磁钢表面发现了一处比发丝还细的瑕疵。这个微小的缺陷,足以让价值数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性能大打折扣。

这个正在高效运转的“无框电机转子智能检测与装配系统”,出自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他们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装备应用赛道中,凭借这项创新项目一举夺金,为人形机器人制造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

还记得去年春晚上那些灵活起舞的人形机器人吗?让它们能够精准完成每个动作的,正是关节内部的无框电机。而要理解这个项目的价值,得先认识一个关键零件——磁钢。

“简单来说,磁钢就是人形机器人的‘肌肉’。”团队指导老师陈伟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我们的肌肉带动骨骼运动一样,磁钢通过磁力相互作用,让机器人的关节能够灵活转动。”他进一步解释:“电机外圈通上电后会产生移动的磁场,就像一个个移动的靶心。内圈的磁钢则会紧紧跟随这些靶心,从而产生精确的旋转运动。如果磁钢有瑕疵,机器人动作就会变得僵硬、不准,甚至失控。”

传统的磁钢贴附完全依赖老师傅手工操作,不仅慢,质量还参差不齐。发现这一问题后,团队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团队中负责机械装调的周国庆告诉记者,针对这一痛点,他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先贴附后充磁。“就像做拼图时先把所有碎片放好位置,再一次性固定一样,我们研发的智能系统集自动贴装、视觉检测、动平衡校正于一体,将生产效率提升了三倍多。”

最厉害的是系统的“火眼金睛”。通过AI深度学习,检测模块能对磁钢进行六面全景扫描,任何细微破损都无所遁形。“训练AI时我们要给它看几千张样本图片,就像教孩子认图一样,一遍遍告诉它什么是瑕疵。”团队成员庞雨说。

比起技术突破,更让人惊喜的是学生们的成长。团队成员谢钧耀刚入团队时,面对镜头说话都会紧张得结巴。“为了不拖后腿,我花了几个月改讲稿,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后期冲刺阶段时基本上眼睛一睁就在背稿。”谢钧耀回忆道,在老师和团队成员们的帮助下,他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最终在赛场上流畅完成了十分钟的讲解。

金牌团队的养成得益于学校“工程师训练营”的培养体系。据了解,学院每年从数千名新生中精选约20人入选,实施“拆墙式”跨学科培养。在这里,机器视觉、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编程等课程不再孤立教学,而是融入真实产业项目。学生们大二就开始接触深度内容,课程完全对标企业需求。

以本次参赛的磁钢检测项目为例,团队深入企业调研后,自主完成从设计到装配的全流程,其间三次推翻重来,最终打磨出成熟方案。“在这里,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周国庆感慨道。

“比赛的意义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工程师的责任,用创新解决实际问题。”陈伟介绍,自2018年智能装备应用赛项设立以来,训练营学生团队连续五年将国赛一等奖收入囊中。学生们不仅屡获大赛奖项,更因出色的工程素养和创新力,成为智能制造企业争相招揽的人才。“这不仅是技能强化的平台,更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摇篮,为中国智造输送着新生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责编:李睿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