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财经/一周热点 > 正文
上市苏企竞逐千亿级储能新赛道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国储能产业迎来历史性节点:国内单月储能招标规模突破11GW,江苏单个企业投运规模跨过千兆瓦门槛,资本市场储能指数年内涨幅超40%。在这背后,一场从“规模扩张”到“技术赋能”的产业跃迁正在发生。

技术“智”变促“出海”

2025年1-9月,国内储能产业呈现“高增长、高热度”特征。据华泰证券统计,仅9月国内储能系统及EPC招中标规模达11.7GW/33.3GWh,同比增幅分别达57.5%与103.7%。“出海”仍是今年储能市场的高频词,且呈现智能化、技术优势明显提升、服务高质量等特点。

今年9月,天合光能斩获中国首个海外GWh级构网型订单,其Elementa 2 Pro系统通过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12.5%,完成了从“被动适配电网”向“主动支撑电网”的功能跃升。

2025年上半年,林洋能源境外营收同比增长61.73%,储能海外订单金额超2.29亿元,渗入欧洲、中东、亚太等核心区域。如在蒙古国高寒地区建设首个大型源网侧项目;联合体成功中标毛里求斯40MW/120MWh储能项目。同时,新增沙特在建海外生产基地2GWh,预计年内投产。

SNEC 2025 国际储能与氢能展览会上,林洋能源展台吸引了不少国外客商咨询。

SNEC 2025 国际储能与氢能展览会上,林洋能源展出的储能系统。

储能企业的全球化,正在从设备、产线出口向“技术标准输出+本地化运营”升级。先导智能通过固态电池整线方案展示,以装备制造能力切入全球储能供应链核心环节。天合储能为智利阿塔卡马沙漠项目定制的高耐候性解决方案,有效应对高温、强沙尘等极端环境,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

天合光能董秘吴群透露,今年公司储能业务海外订单占比已达60%,欧洲、拉美市场成为增长主力,2026年预计仍将维持超50%的高增长态势。通过覆盖170多个国家的本地化服务网络,天合实现“7×24小时响应”的全生命周期保障。

效率优先,产业价值分化

近年来的行业价格战,以及破除“内卷”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推动资本市场转变估值逻辑,从看重装机规模与市场占有率,到关注技术壁垒与运营效率。

协鑫能科电网侧储能规模虽已达1000MW,但其与蚂蚁数科联合推出的EnergyTS大模型一体机,因能通过AI预测电价与负荷、实现“精准套利”,成为其估值支撑的关键因素之一。

天合储能凭借自研电芯与构网型技术,海外订单占比突破40%,第二季度实现盈利,被多家券商列为“技术输出型标的”。

宁德时代(300750.SZ)巧克力换电站点已在无锡、苏州等地开建,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全省超140座,2026年实现设区市全覆盖。亿纬锂能(300014.SZ)加快扩张步伐,已在江苏启东、马来西亚等建设十多个生产基地。

协鑫能科AIVP虚拟电厂平台已拓展至近10个省市,可调容量接近100万千瓦,与千兆瓦级电网侧实体储能网络形成高效协同。其为荷兰独资企业艾玛拉皮带(苏州)公司打造的“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年减碳800吨、节约电费20万元,是用户侧储能商业化落地的标杆案例。

天合光能首个虚拟电厂(VPP)项目在日本实现并网交付。

天合光能已在淮安市推出电碳一体虚拟电厂解决方案,构建从功率预测到价格估算的决策能力链,实现多元能源资产的集约化运营与收益最大化。

天合中核汇能海南100万千瓦源网荷储建设项目80万千瓦光伏项目顺利并网。

同花顺数据显示,江苏储能概念指数(882017.TI)同期涨幅显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达40.24%,成交额突破1941亿元,成为资本布局焦点。

天合光能储能事业部总裁杨豹指出,储能竞争不止于系统参数或价格,更在于长周期内的运维、消防等综合能力。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实现成本控制,正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

面对挑战,领先企业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融合”,开启“生态共建”探索。天合光能依托光伏渠道资源,打造“光储充微电网”一体化解决方案;林洋能源通过氢能、储能、光伏多能互补,切入零碳园区赛道。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蓝天电网侧储能项目,是苏州首个风光气储一体化项目。

产业迎“系统性”跃迁

随着容量电价机制在多地试点推进,以及辽宁、广东等地明确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储能项目的盈利模型正从“峰谷套利”向“多元服务”转变。华泰证券报告指出,9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回升至0.64元/Wh,环比上涨30.6%,反映出电芯供需趋紧与系统技术升级对价格的拉动。

南京板桥电网侧储能项目,入选2024年江苏省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方案

随着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储能角色正经历深刻变革,从“单点调峰”转向“系统级协同”。今年9月,江苏建成全国首个区域储能调峰体系,实现对全省超760万千瓦新型储能的集中调用及373万千瓦抽水蓄能的科学调配,标志着储能正式成为电网级关键基础设施。

先进制造能力为储能规模化发展提供底层支撑。先导智能推出的储能集装箱全自动化产线,通过3D+AI视觉与预测性维护技术,实现从电芯到系统的全链智能生产。其承接的储能装备订单累计超300GWh,覆盖多技术路线,折射出市场对高效、柔性制造的迫切需求。

天合光能大丰基地今年9月投产,通过柔性排产与数字化管理,生产效率提升50%,构建起“芯-舱-系统”一站式产能生态。其滁州超级工厂实现电芯制造到整舱集成的全工序自动化。

然而,商业模式单一仍是行业痛点。协鑫能科战略总监喻献国直言:“储能经营缺乏合理而明确的价值补偿机制”,制约了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当下,江苏储能产业正完成从“规模”到“效率”、从“国产”到“全球”、从“单点”到“系统”的三重跨越。随着AI大模型、构网型技术、智能制造等创新落地,储能的价值定位正从“配套资源”升级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节点”。

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具备技术厚度、运营效率与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有望在千亿级储能赛道中率先叩开商业化的大门。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

责编:陈公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