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全流程国内生产;配备大容量、先进的高带宽显存,性能对标国际旗舰产品;软件栈MXMACA全面兼容主流生态,可构建万卡级以上计算集群……最近,浦口经开区企业沐曦在南京公开发布了首款全国产通用GPU——曦云C600,标志着国产高性能GPU实现历史性突破。

算力,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作为决定算力水平的关键组件,GPU芯片的性能,不仅左右了AI模型训练和推理的能力,更是未来经济的基础。当前,英伟达和AMD依然是通用GPU赛道的市场主导。就在最近,这两家企业先后与OPENAI达成千亿美元级别的合作,试图通过算力垄断打造“AI帝国”。
“在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硬通货’的背景下,通用GPU芯片,将是国与国之间的终极博弈。”在沐曦股份高级副总裁孙国梁看来,这场算力争夺战,不仅事关人工智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更是推动整个产业技术进步与未来发展的核心基石。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初心,5年前沐曦成立时,就聚焦GPU领域的突破难题,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发力,着力攻克算力核心技术,构建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算力基础设施。

曦云C600有何过人之处?孙国梁介绍,这款完全本土化的芯片,集成了大容量存储与多种精度混合算力,并支持MetaXLink超节点扩展技术,在硬件性能和软件兼容上完全满足下一代生成式AI的训练和推理需求。目前,沐曦股份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国产千卡集群,已完成多个大模型全参数训练,证实国产算力已具备大模型预训练能力。
全流程国产,是曦云C600最显著的标签。而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所有核心IP的自研。面对欧美龙头的技术锁喉,沐曦股份凭借在GPU芯片领域的沉淀和对应用场景的理解,自主设计了数十个核心IP。制造和封测端全部由国内企业完成,在应用端搭建起“1+6+X”的战略版图——以自研GPU为底座,深度赋能金融、医疗、能源、教科研、交通、大文娱六大行业,并推动X个新兴场景落地。

沐曦股份为什么选择在南京公开发布曦云C600,这背后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用意?“南京公司是沐曦股份设立的第一家全资子公司,承担着全系列的芯片研发。”沐曦(南京)负责人王爽说,近百人的南京团队,是企业的“最强大脑”。正是得益于他们在创新之路上的不断突破,沐曦股份才能在短短5年内跻身“国产GPU四小龙”行列。

选择南京,是一场基于产业和生态的“双向奔赴”。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是南京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但设计环节的短板和算力芯片的需求问题急需解决。而南京有相对完整的产业布局,人才储备国内首屈一指,更有国内顶尖的研发平台,是制造“中国芯”的沃土。
良禽择木而栖,2020年9月,曾任职于AMD的技术大牛陈维良先生创立沐曦。仅仅一个月后,企业就把第一家全资子公司放在浦口经开区,参与全系列产品研发。从曦思N系列到曦云C系列,再到曦彩G系列,沐曦的所有产品,都流淌着“南京基因”。
目前,浦口经开区已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300余家,形成了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材料配套的全产业链生态。上下游企业的紧密联动、各类资源要素的高效整合,不仅填补了南京产业发展的短板,更成为推动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规模与质效双提升的关键,也印证了这场“双向奔赴”的成功。

自主可控,仍是沐曦股份矢志不渝的方向,这从企业5年8轮融资的进程可见端倪。从天使轮的和利资本和泰达科投,再到PRE-A轮的红杉资本、真格基金,乃至此后的经纬中国、光速中国、国调基金,沐曦股份的百亿融资全部来自国内。如今,沐曦股份已完成上市前的两轮问询回复,闯关资本市场进入“临门一脚”的冲刺期。
曦云C600的横空出世,充分展现了国产GPU的“端到端”能力闭环。期待这款划时代的产品,能转动产业链的齿轮,为大模型提供可靠性更强、性价比更高的本土算力,为上下游伙伴带来协同度更深、竞争力更优的发展机遇。
接下来,浦口经开区在深入推进“四大行动”、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的同时,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融合提速,推进南京集成电路产业向更高水平跃升,为“中国芯”发展贡献更多江北力量。
通讯员:郑仁江、杨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