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李政成,站在舞台上时,眉眼间仍有少年般的赤诚。从8岁第一次登台算起,他与扬剧相伴已48年——这段几乎贯穿半生的时光里,他从武生演到文武老生,从剧团里的后辈成为扬剧的“顶梁柱”。而2023年首演的扬剧《郑板桥》,成了他艺术生涯里最沉甸甸的一笔。“这部剧来的时候,正好是我艺术最巅峰的时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政成笑着说,眼角纹路里藏着对扬剧的深深执念,“40多年的积累,好像都是为了等它。”

世家熏陶:戏是命,戏是根,戏是魂
李政成的扬剧情结,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母亲李开敏是扬剧名角,他从小在剧团的后台、侧幕边长大,听的是戏文,看的是水袖翻飞,连空气中都飘着扬剧的曲调。“那时候没觉得是‘学戏’,就是耳濡目染,跟着大人比划。”他记得,小时候最常蹲在侧幕边看母亲演出,看她怎么唱、怎么做动作,“后来母亲问我,学戏很苦,练功累,你愿意吗?我当时想都没想,就说‘愿意’。”
这份“愿意”,成了他一辈子的承诺。从艺后,母亲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学艺先做人”——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这成了他的人生准则。后来拜裴艳玲为师,师傅又加了“尊师重道”“心境要静”,叮嘱他“传承好、守正好”。“我这一辈子没干过别的,就守着扬剧。”李政成说,剧团里的日子简单,每天就是练功、排戏、演出,看到的、聊的都是戏里的事,“别人觉得单调,我觉得踏实,戏就是我的命,我的根,我的魂。”
年轻时的李政成,是舞台上的“武生”,翻跟头、耍长枪,一身硬功夫练得扎扎实实。可扬剧不能只有武戏,他又慢慢往文戏转,一点点积累唱腔、身段,琢磨人物。“从武戏到文戏,不是丢了老本行,是把功夫融进去。”他说,后来做折子戏专场,演新编史诗扬剧《史可法》拿了梅花奖,再到罗周院长为他写《衣冠风流》《不破之城》,每一步都是在“攒本事”。“那些年,我总在想,扬剧能走多远?我能为它做什么?直到接到《郑板桥》的剧本,我才觉得,之前的所有积累,都有了落点。”

《郑板桥》:没钱也要干,要把扬剧推上高峰
《郑板桥》的缘起,是李政成和著名编剧罗周的一个约定——罗周要为他写“历史剧三部曲”,前两部《衣冠风流》《不破之城》已打下基础,第三部,他们瞄准了“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郑板桥是扬州的文化名片,扬剧是扬州的剧种,这俩凑在一起,就是天作之合。”李政成说,当罗周把《郑板桥》的剧本递给他时,他翻了一遍又一遍,兴奋得几天几夜没睡着。“我看到了郑板桥的‘怪’和‘狂’,也看到了他的亲民、他的坚韧,更看到了扬剧能在这个人物身上绽放的光彩。”
可高兴劲儿还没过去,现实就给了他一盆冷水。“当时剧团里根本没有创作经费。”李政成说,他甚至想过,要不要找其他扬剧院团合作,“我跟人家说,咱们一起排这部剧,行不行?懂行的人看了剧本,都说‘愿意’,后来领导和专家又说,‘这部剧得留在你自己团里,这是你的心血,也是扬剧的机会’。”
有志者事竟成。导演韩剑英、服装设计蓝玲、舞美设计边文彤、灯光设计邢辛——这些国内顶尖的主创,看完剧本后都纷纷跟他说:“没钱没事,先做事,把剧推出来再说。”“我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李政成回忆,那些日子,大家挤在小排练室里开会,你提一个想法,我补一个细节,没人提报酬,没人说辛苦。“韩导跟我聊郑板桥的‘怪’,说要把传统的‘起霸’动作融进去;蓝玲老师琢磨服装,说要体现郑板桥的洒脱;边文彤老师想舞美,说要用‘画轴’表现扬州的韵味。”
排戏的过程,是“抠细节”抠出来的。郑板桥有“三画”——画兰、画竹、画石,这三段成了李政成最费心思的地方。画兰时,他用了扬剧传统的“大开大合”身段,让郑板桥和百姓的互动更亲切;画竹时,他把“起霸”动作和太极揉在一起,“起霸练的是刚劲,太极练的是柔劲,刚柔并济,才能体现郑板桥开仓放粮时的纠结,还有竹子‘宁折不弯’的性子”;画石时,他几乎站在原地不动,靠56句唱词层层递进,“静态里藏着力量,这才是郑板桥的坚定”。还有“狗肉”那场戏,他用了扬剧的花鼓戏调、“跑驴调”,载歌载舞,把郑板桥生活化的“狂”演得活灵活现。“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要跟人物贴。”李政成说,有时候一个灯光的亮起时机,他都要跟灯光师反复试——是迈步时亮,还是转身时亮?录下来回放,不好再调,直到满意为止。
2023年,首演那天,李政成站在舞台上,看着台下的观众,突然鼻子一酸。“从没钱、没人,到把剧立起来,太难了。”他记得,首演时还有10分钟的中场休息,因为要赶装,“那时候演完一场,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可现在,60场演下来,他已经不用中场休息,能一气呵成演完。“现在不是‘演’郑板桥,是我就是郑板桥。”他说,观众的掌声、欢呼声,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所有的苦,在那一刻都值了。”

传承与展望:把扬剧的根扎在年轻人心里
《郑板桥》火了。从扬州演到北京、上海、杭州,再到香港、江西,观众不分地域,都被这个“怪老头”郑板桥打动。“方言不是障碍,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李政成说,观众喜欢的不是“扬剧”这个标签,是剧里的故事、舞台的呈现、人物的情感——是郑板桥的亲民,是唱腔的细腻,是舞美里“画轴”的写意。这部剧荣获了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即将冲击中国艺术节文华奖,“扬剧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能被更多人看见。”
可李政成没满足。他心里早就有了“传承”的打算——要做《郑板桥》的传承版,让学生们接过来。“我已经跟弟子们说了,一场一场规划,哪一折谁演,哪个动作怎么传,都要清清楚楚。”他说,不只是《郑板桥》,《衣冠风流》《不破之城》也要传下去,“这些剧是扬剧的宝贝,不能到我这就断了。”
现在的李政成,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年轻人身上。他会带着学生排折子戏,一句一句教唱腔,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抠身段;也会为他们设计大戏,帮他们找资源、搭平台。“青年演员很优秀,文武兼备,就是缺机会。”他说,自己年轻时受过前辈的帮衬,现在也要帮年轻人“搭梯子”。“我跟他们说,先把老祖宗的东西学好,再想着创新。基础打不牢,创新就是空中楼阁。”
采访快结束时,李政成提到了自己的老伤——肩膀、手肘、脚腕,都是年轻时练武戏落下的,“脚马上还要去做手术,可只要站在舞台上,就忘了疼。”他说,自己这一辈子,最快乐的时候有两个:一个是站在舞台上,听到观众的掌声;另一个是看到学生们成长,有人说“扬剧年轻一代很优秀”。“我这一辈子,就做了扬剧这一件事。”李政成笑着说,眼里闪着光,“接下来的日子,我还要做下去,让扬剧走得更远,让更多人喜欢上它。”
舞台上的灯光亮起,李政成又要去排戏了。他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坚定——就像他演的郑板桥,就像他守护了48年的扬剧,坚韧、执着,永远有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顾星欣/文 邓宇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