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在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双碳大厦内,江苏碳汇林打造的“碳魔方”平台正实时跳动着长三角企业的碳数据动态,这个集碳排认证、绿电交易与碳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工业互联网系统,已帮助 600 余家企业提升15%直接收益,成为区域“双碳”服务效能的生动注脚。作为国内前沿的地方性“双碳”综合服务平台,该中心由盐城环保科技城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共建,以独特的“前店后厂”运营模式,正从技术集成者成长为辐射长三角的绿色转型核心枢纽。
“前店后厂”的创新架构,是中心破解“双碳”技术转化难题的关键。前端“展示门店”里,小到节能设备原理模型,大到青洋绿色智造产业园的“海绵城市+绿电+智慧监测”零碳方案,30余项前沿技术成果直观呈现。后端“服务工厂”则依托盐城环保科技城产业基础,构建碳核查、碳管理、绿色金融、减污降碳四大实体支撑体系,联合 SGS、罗克佳华等30余家入驻机构,将技术方案快速转化为落地服务。这种“看得见、用得上”的衔接模式,让企业低碳转型需求得到精准响应。
在产业赋能现场,“碳链主”工程正在引发链式变革。中心依托江苏碳汇林等龙头企业,深度服务立铠精密等领军企业,成功带动47家上下游供应商建立标准化碳核算体系,催生出全国首个零碳供应链示范区,年降碳量达4.2万吨。针对出口企业痛点,中心联合开发的碳关税智能预审系统,通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已为30余家企业节省成本超 2000万元,更创新推出“认证前置”服务,将碳核查节点前移六个月,助力中小企业抢占国际市场先机。
技术创新与服务落地的双重驱动,让中心服务半径持续扩大。目前其服务体系已覆盖长三角超500家企业,每年助力减排达 50万吨,同时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机构联动,常态化开展碳交易、绿证交易活动,推动青洋园区实现年碳交易收益突破 800万元。在固碳技术转化领域,中心链接清华大学盐城研发中心的全球首套燃煤锅炉全烟气碳捕集系统(捕集率超 90%)、南京大学盐城环保工程研究院的滩涂菌草技术(亩均年固碳 6.7 吨),形成“工业固碳-生态碳汇-园区示范”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支撑盐城环保科技城实现日均固碳500吨的突破。
服务清单的不断扩容,彰显平台综合实力。从政府端双碳顶层设计、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到企业碳资产管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数据申报。从为水泥、化工行业提供碳市场履约培训,到为党政干部开展双碳实操培训,中心已构建“1+5+N”全维度服务架构。江苏省政协调研时特别指出,这种覆盖“前端技术开发 -中端管理服务-末端固碳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提供了宝贵实践。
“日均固碳 500 吨是起点而非终点。”盐城环保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正加速推进国家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创建,计划三年内新增10项核心固碳技术,推动年固碳总量突破20万吨,让“前店后厂”模式孕育的“盐城经验”,持续为长三角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袁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