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记者从日前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获悉,海上光伏正成为光伏行业的新战场。
海上光伏建设提速
“光伏已成为江苏能源保供的重要力量、绿电供给的主力军、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江苏省能源局副局长汤和银表示,“十五五”期间,江苏将坚持“海陆并举”,推进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建设,同步深化分布式光伏布局。
江苏省在《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中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全省海上光伏累计并网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全省海上光伏累计并网规模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
如东40万千瓦光伏项目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现已成功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这一项目为全球光伏产业向深蓝拓展提供了富有示范意义。”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施新春表示,在海上光伏方面,江苏依托长三角区位优势和海工装备基础,加速推动“由陆转海”的产业升级。
不止江苏在加码海上光伏。山东省在2022年就规划超过4000万千瓦的海上光伏容量,首批11个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已完成竞配。同时,上海、河北等地也相继发布竞配方案,推动“风光同场”综合开发。
截至2025年8月,中国风电和光伏装机总量已达17亿千瓦,“未来海上光伏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增量来源。”长三角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崔琳表示。
产业突破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海上光伏的发展仍面临诸多结构安全、防腐、高成本等诸多技术瓶颈。其中,结构安全是首要难题。
崔琳指出,恶劣海洋环境下的系统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海上光伏系统易受风暴影响,强风强浪可能造成结构损坏。
“海上光伏金属材料用量大,异形结构多,防腐体系面临考验。”中集集团深圳国能宸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斌表示,公司针对防腐难题,通过设计差异化防护方案,降低单桩防护成本,相比传统方案降低成本40%-50%。
高成本是目前制约海上光伏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铁大桥局新能源分公司较早进行海上光伏建设,已完成两个海上光伏的施工,目前还有3个海上光伏项目在推进。该公司高级工程师黄义红从施工层面揭示了成本压力,对于海上光伏项目来说,大型码头非常重要,甚至重要到影响项目成败,以该公司推进的海光14项目为例,需要组织5个码头,20艘运输船。“电气系统敷设难度相比陆地高出10倍不止。”
此外,还有运维困难。海上光伏项目布局分散,交通受限,依赖船只运维,受天气海况制约严重。
创新融合发展破局
面对这些挑战,产业各方正在积极寻求突破。
隆基绿能推出的Hi-MO 9系列海上专用组件,通过提升效率降低海上光伏系统初始投资,高效组件成本实现每瓦1毛-2毛的阶梯式下降,总造价降低3%。同尺寸平台方案下,每百兆瓦可减少7.5座平台。也就是说,装机量显著提升,平台数量同比减少。
“每百兆瓦可以节约1150万元,主要是支架及施工、安装成本、材料成本、桩基础、用海等相关成本显著下降。全生命周期来看,每百兆瓦运维成本可降低320万元。”隆基绿能中国地区部产品解决方案负责人王少博表示。
施工工艺创新同样重要。黄义红分享了中铁大桥局优化海上光伏建设的实践经验,通过将网架式结构叠放运输,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一船可以叠运4层,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
智能运维成为发展方向。协鑫新能源运营科技公司生产运营部技术高级经理王益南提出“实现少人运维、无人运维,优化运维成本”。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林洋智维技术有限公司的认同。“光伏项目应注重提升场站的智能化运维水平,降低低质量的人力成本投入。”林洋智维总经理助理蒋丽婷表示。
与会专家普遍对海上光伏的未来充满信心。崔琳表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面向漂浮式的,同时海上光伏将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实现融合发展。
这种“光伏+”的融合模式正在各地实践。国华江苏如东项目更创新“海上光伏+治草”生态修复模式,打造沿海绿色光伏融合生态治草示范。山东、上海等地推动的“风光同场”开发,实现了海域资源的集约利用。
“海上光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机制、成本与生态的协同问题。”施新春表示,在“蓝色机遇”面前,唯有通过政策精准支持、技术持续突破、产业链协同攻坚,才能让海上光伏真正成为能源转型的“新蓝海”。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