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这本书汇聚文博顶流“195”,看看江苏哪些馆藏“国宝”入列

在文物爱好者圈子中,流传着一句暗语“195”。很多发烧友逛遍各地著名博物馆,想尽量“集齐”这“195”。

何谓“195”?就是指国家文物局明文规定的“禁止出国(境)展览”的195件(组)文物。它们堪称“国宝中的国宝”,是我国现存数以亿计可移动文物中最杰出的代表。日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由著名文物专家雷从云编撰的《国宝中的国宝:195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一书,首次全面汇集这195件(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详解这些国宝背后的历史、艺术与科技价值。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2002年之前,一些国宝文物在出国展出时曾遭遇“意外”,比如,越王勾践剑在新加坡展出时剑身受损,兵马俑赴美参展在美国遭人为破坏,拇指被蓄意折断并盗走……“禁止出国展览文物政策的确立,是源自沉痛的历史教训与科学的保护共识。文物脆弱,经不起任何风险,必须把敬畏刻在心中把防护做到极致,守护好每一段不可再生的历史。”本书编著者、曾担任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深耕文博领域六十余载的雷从云研究员介绍,从2002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分三次公布“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首批64件(组),第二批37件(组),第三批94件(组)。这195件(组)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基因片段。

长期以来,还没有一本书完整地逐一介绍“195”,《国宝中的国宝:195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填补了这个空白。本书以文物为眼,以历史为脉,结合大量珍贵档案、近800幅全彩插图,讲述195件(组)文物的“前世今生”、细节工艺及历史价值,为读者呈现清晰直观的文物体系。其中,部分文物曾遗失海外,本书也深度挖掘其历史背景、流失过程、追索努力与回归故事,揭示文物背后的文明之殇与国家尊严的捍卫历程。

王齐翰《勘书图》卷(南京大学藏)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后母戊鼎”“大克鼎”“司马金龙墓出土”“曾侯乙编钟”“陆机《平复帖》”“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铜奔马”“红山文化女神像”“马王堆帛画”……本书中,每一件文物都配上了“档案卡”,介绍它的诞生时代、前世今生、文物价值等详细信息,有的还附上该文物收藏在哪个博物馆的哪个位置,为观众“打卡”提供详细攻略。一些对国宝文物的最新检测报告也收入书中,如汝窑釉面成分、曾侯乙编钟音律再测定、马王堆T型帛画颜料层位分析等,展现文博界对国宝文物的研究成果。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南京市博物馆藏)

作为文物大省,江苏有11件国宝文物被列入“195”,分别是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南京博物院藏)、王齐翰《勘书图》卷(南京大学藏)、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南京博物院藏)、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南京市博物馆藏)、西晋青釉神兽尊(南京博物院藏)、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扬州博物馆藏)、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苏州博物馆藏)、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南京市博物馆藏)、蓝釉白龙纹梅瓶(扬州博物馆藏)、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镇江博物馆藏)、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宝幢(苏州博物馆藏)。

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宝幢(苏州博物馆藏)

对于这些“江苏国宝”,本书也进行了精彩阐释和精确定位,比如,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南京博物院藏)是迄今完整保存的六朝人物画实物,既彰显墓主对自由精神的追慕,也暗含儒道思想融合的时代特征,标志着中国人物画从“伦理教化”转向“个性表达”的关键节点;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扬州博物馆藏)是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瓷的巅峰之作,也可视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实证;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苏州博物馆藏)是秘色瓷“颜值天花板”。现今秘色瓷存世不足百件,此盏为唯一完整成套的莲花式托盏,堪称“青瓷魁首”。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责编:冯圆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