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紫艺记者走基层|从“小锡班”到国乐岛:一座江南小城的文化传承“新打法”

清晨的江阴,锡剧悠扬。山观实验小学的排练厅里,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正有板有眼地练习唱腔与身段——眼神专注、手势精准,仿佛穿越百年的戏曲基因,正悄然在新一代身上苏醒。

这座北枕长江、南接太湖的江南小城,不仅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故乡,更是中国近现代民乐先驱刘天华的诞生地。10月中旬,记者随紫金文化艺术节“记者走基层”活动走进江阴,触摸这座小城如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火”在年轻一代心中。

紫金文化艺术节会演剧目在江阴大剧院上演

“我们从四年级开始选拔学员,报名人数常常超过一半,竞争非常激烈。”山观实验小学教师黄静君介绍。自2013年设立“小锡班”以来,这所小学已构建起覆盖一至六年级的戏曲教育生态。每周五小时以上的专业训练,由江阴市锡剧团资深演员授课,内容涵盖唱念做打、形体身段。

五年级学生冯一钧学戏仅一年多,便在江苏省“小梅花”戏曲大赛中摘得银奖。“学戏让我声音更好听了,动作更协调了,还懂得了很多课本里没有的历史故事。”他说。每逢年底,“小锡班”还会走进社区、其他学校开展公益演出,把锡剧的种子播撒得更远。

“每一个孩子都是角儿!”校园内,处处都是戏曲的元素,除了戏曲广场、走廊、小舞台外,其中一座以“锡剧皇后”姚澄命名的艺术馆,成为传承的重要载体。馆内不仅陈列着著名雕塑家李象群创作的姚澄铜像,还设有姚澄剧场、小锡展廊、锡艺工坊等功能区,打造沉浸式锡剧学习空间。雕版印刷、3D打印戏服模型等特色社团,也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更有趣的方式浸润童心。

学生作品展示

“全校三千多名学生,只有不到90人能进入‘小锡班’。”黄静君说,“正因席位珍贵,孩子们更懂得珍惜,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建立起对文化传承的敬重。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专业演员,他们也有望成为锡剧的爱好者与传播者,这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如果说校园是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那么月城镇的“剧说月城”便是激活传统戏曲生命力的“新引擎”。这座2023年启用、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公共文化空间,刚刚入选2025年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它以“聚民、惠民、育民”为宗旨,打造“十享十戏”十大功能区,集阅读、展演、创作、交流于一体,全年免费开放。

在这里,锡剧不再是“长辈收音机里的老声音”。咖啡吧里,一杯“戏韵特调”只需5个志愿服务积分即可兑换;文创货架上,戏韵书签、手机气囊、冰箱贴琳琅满目;小公园的沉浸式戏台,青年演员在水雾缭绕中排练,衣袂翻飞,声光电交织——“坐在戏楼里,咖啡一杯,扇子轻摇”,正成为年轻人的新日常。

95后山西姑娘杨焜三年前还对方言一窍不通,如今已能为锡剧谱曲填词,还将徐霞客的故事写进戏歌《向阳花开》。空间内设的“云享小院”直播平台,定期邀请国家一级演员线上教学,让传统戏曲借力新媒体“破圈”传播。

月城镇党委副书记周韧逸介绍,当地已连续六次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锡剧)”。自2011年创办首届“小锡班”以来,14年间培养出大批人才。“我们的传承路径有三:一是人才培养,二是阵地建设,三是资源引进。”周韧逸说。除了“剧说月城”,当地还有600多个座位的月城大戏院常态化演出;更通过登上央视、邀请名家指导等方式,整体提升本地戏曲水准,积极探寻年轻化的表达路径。

如果说校园与社区是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那么坐落于城南“国乐岛”的江阴天华文化中心音乐厅,则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心脏。2025年央视总台春晚上,二胡演奏家于红梅带领江阴988名二胡班小学员在这里奏响动人旋律,向全国展现了这座“民乐之乡”的深厚底蕴。

这座形如岛屿的现代建筑,琴弦般的流线轮廓与水面交相辉映,自2023年12月31日启用以来,已举办各类演出468场,吸引近4万名观众。音乐厅由国际声学大师丰田泰久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泰宁联袂打造,794个座位依“峡谷梯田”式布局,混响时间精准调控,无需扩音即可让声音清晰传至每个角落。

为让更多人走进艺术殿堂,国乐岛坚持公益与市场并重。每月设“惠民演出周”,推出“零元抢票”场次;商业演出则采用60至200余元的阶梯票价,兼顾普惠与可持续运营。运营方与签约团队约定,每年至少举办20场公益演出,真正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尽管名为“国乐岛”,其内容却不止于民乐。沉浸式话剧《苏东坡·乌台诗案》连演两场,门票五分钟售罄;“二狗脱口秀”连开两场,一分钟抢光,火爆程度不输一线城市。湖南省民族乐团、北京民族乐团、无锡交响乐团等纷纷登台。

“要时尚、要潮,让年轻人愿意来打卡,”工作人员坦言。为此,国乐岛正策划动漫展,并将楼梯设计为打卡点,未来还将通过雕塑、装置、光影等手段,将琵琶、二胡、笛子等国乐元素融入空间细节,打造沉浸式“国潮基地”。

而这一切,都嵌入江阴更宏大的文化蓝图——“澄艺空间珠链计划”。自2022年启动以来,全市精选81个特色文化点位,串珠成链,打造一条环绕城乡的文化“珍珠项链”。从姚澄艺术馆到沈鹏艺术馆,从陈复澄艺术馆到介居书院,这些散落在公园、校园、街巷的“名人空间”,不仅承载着文化名家反哺家乡的深情,更成为活化传承的枢纽。

今年8月开放的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为这条文化传承链再添亮点。这条千年老街曾见证江阴漕运兴盛与“忠义之邦”的精神传承,如今通过非遗展演、实景锡剧、文创消费等新业态,实现“老记忆”与“新潮流”的共生。

清音流淌,古韵新生。从一方舞台到千家万户,传统的脉搏,正在这座城市奔涌向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责编:王慧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