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实施“秋假”的广东佛山“遇冷”:有家长以“带娃难”“影响学习”为由投诉秋假。“春秋假”政策,正遭遇“有解却无解”的现实困境。全国各地“春秋假”能否从试点走向常态化?
广东推行春秋假陷困局,广州仅7校备案
佛山的争议焦点集中于“政策兜底与家长需求的错位”。尽管教育部门明确了三项解决方案:免费留校托管覆盖看护刚需、校外实践衔接素质教育目标、自主带娃保障选择自由,甚至联动工会推动带薪休假落实、协调社会场馆免费开放,但部分家长的焦虑并未消解,而是将秋假视为影响升学竞争的“负担”而非成长契机。
而同样在广东,广州的秋假遇冷则呈现出“政策模糊导致的执行观望”。与佛山的全市统一试点不同,广州仅在学年校历中“鼓励探索”,未出台专项政策细则,导致基层学校陷入“不敢动、不会动”的困境。据媒体报道,广州市教育局表示截至10月15日仅7所学校进行了秋假备案。这种“层层审慎”的背后,是政策责任界定模糊带来的执行风险。教学进度调整、安全事故防控、教师加班补偿等问题缺乏明确标准,学校自然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全国春秋假模式“兵分三路”,难题雷同
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倡导到地方实践,春秋假制度已在全国形成差异化探索格局,但各地均面临相似的落地难题。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个省份正在或拟推行春秋假,并形成了三种典型模式。
以浙江为代表的“全省统筹型”最为成熟,其11个地级市全部出台相关文件,通过“十余个部门联合保障”构建支撑体系,假期时间与法定节假日衔接,并配套学校托管、实践课程等服务。
以湖北恩施为代表的“特色实践型”立足地域实际,将春秋假与农事劳动结合,明确“不布置作业、不考核评比”的“四不原则”,既规避了教师负担加重问题,又让学生在春耕秋收中落实劳动教育。
以广东为代表的“弹性试点型”则采取“假期置换”思路,鼓励将法定节假日前工作日设为春秋假,在保障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拓展休假空间。
尽管模式各异,全国范围内的春秋假推行仍面临三大共性挑战。其一,家长陪护的“时间错配”,部分双职工家庭存在看护难题,导致家长难以同步陪伴。其二,学校执行的“责任顾虑”,教师反映假期教研任务加重,而安全责任界定、加班薪酬保障等政策空白,让学校沦为“责任无限、权利有限”的承压主体。其三,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制约”,在中考、高考的区域竞争格局下,单独学校推行秋假易引发“教育不公”的质疑,这也是一些学校不敢先行的核心顾虑。
破局有招:政策要细、部门要合、观念要改
破解春秋假困局,需要构建“政策精准、社会协同、评价支撑”的三维体系,让假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黄金期”。
首先,顶层设计需明确“统一底线+区域弹性”的原则。借鉴浙江经验,至少在地级市范围内统一春秋假时间与教学调整方案,避免校际竞争带来的执行阻力;同时细化配套政策,明确托管服务的人员配置、研学活动的收费标准、教师加班的薪酬保障,如恩施州“不考核、不作业”的减负规定,可有效降低学校执行压力。对广州等观望地区,需由市级部门出台专项指导文件,建立“备案—督导—反馈”的全流程机制,消除基层学校的政策顾虑。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是关键。教育部门需联动人社部门,出台家长错时休假激励政策,推动企事业单位配合春秋假调整休假安排;联动文旅部门,开发平价研学产品,既贴合教育需求又兼顾性价比;联动社区与公益组织,充实假期托管的师资与课程资源,破解小学“看护难、安全压力大”的困境。
此外,破解认知偏差需要“评价改革+宣传引导”双管齐下。持续整治违规办学行为,推进中高考评价体系改革,让“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升学的重要依据,让家长直观感受孩子在实践中的成长。
春秋假的困局,不是“该不该放”的价值之争,而是“如何落地”的实践之考。各地的成功经验已证明,这项政策绝非“无解之题”。当政策设计足够精准、社会支撑足够有力、教育评价足够科学,春秋假必将从“争议焦点”转变为“成长礼物”,让学生在假日中收获知识与体验,实现教育与生活的真正融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