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紫金文化艺术节|省、市、县三家院团“发展经”,诠释舞台何以“满眼春”

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如火如荼。记者在各地采访时发现,耳目一新的舞台作品背后,往往有一部院团改革建设的“发展经”。其中,省演艺集团扬剧团、南京市越剧团、如东县少年杂技团(南通市少年杂技团)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它们从省、市、县三重视角,展示“一团一策”如何释放文化生产力,激发院团活力动力,从而产生“出人出戏出效益”的繁荣局面。

巧借IP增加“曝光”

勇闯文旅直播新赛道

今年艺术节,省扬剧团又是“打头阵”。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创作资助项目《蔡文姬》,改编自王仁杰戏曲遗本,刘颖、曹昊两位“90后演员,在大戏中挑起大梁。

 

背后亦有无奈。去年4月1日,“80后”吕佳庆从省昆剧院调任省扬剧团担任团长,当时扬剧团正处于特殊时期:扬剧界首朵“梅花”徐秀芳已从团里退休,剧团中坚力量逐渐流失;“扬五代”虽优秀,却缺乏在大戏中锻炼的机会。2023年,该团总收入300多万元,远未覆盖成本;00后演员月入不足两千,全年人均绩效仅3万多元。

 

扬剧《蔡文姬》剧照

这对昆曲出身的吕佳庆来说,有种明显的落差感:“一部有名角的昆剧一票难求,而且年轻观众居多;扬剧的主要受众是苏北的中老年群体,付费观演的意愿不强。对扬剧来说,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条路注定更加难走。”

能否吸引年轻观众,决定了戏曲的未来。如何让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了解乡音土韵的扬剧?吕佳庆想到借助IP,于是把目光投向江苏首部茅盾文学奖作品《推拿》。著名编剧张明媛操刀改编毕飞宇原著,著名导演郭小男欣然加盟,担纲编剧和唱腔、音乐、舞美、灯光、服装设计的主创人员也均为业界顶流。《推拿》于是呈现出富有张力的面貌——它的骨血是传统的,它的表达却是新颖的。

扬剧《推拿》剧照

一部《推拿》,让许多人第一次“看见”了省扬剧团。

“去年《推拿》入选中国戏曲文化周‘精品大戏展’,这是我们团时隔12年再度进京;还在釜山国际艺术节ICAC国际创意艺术大赛中捧回‘戏剧银奖’,荣获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吕佳庆自豪地说,“前不久《推拿》走进高校演出,当看到茅奖经典的舞台化演绎时,喜欢原著的学子们都很欣喜。”

以戏带功,一部“看家戏”,“推”出一批人。去年,刘颖跟着《推拿》走进北京天桥剧场,并凭借该剧在2024紫金文化艺术节中摘获“优秀演员”奖,“经过两台大戏的历练,青年演员轮番登台,舞台经验肉眼可见地增长”。

曹昊也感叹,如今扬剧团再不是“老大难”,演出质量提升了,工作氛围融洽了,大伙干劲更足,对剧团的未来满含期待。

扬剧《推拿》剧照

然而,凭借好戏来走商演,对扬剧谈何容易。在精品立身的基础上,省扬剧团积极拥抱文旅和直播的新赛道。

位于南京老门东的文旅项目金陵梦华·宫宴,由省扬剧团参与打造,在传统餐饮基础上叠加沉浸式且专业的综合表演。人均六七百的餐标里,蕴藏着文化为经济社会赋能的实力。如今这一餐秀项目为省扬剧团带来全年数百万元收益。

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指导的“艺播计划——抖音直播院团专项”,为大批院团创造了乘势起飞的新机遇。省扬剧团和旗下传媒公司近30名演职人员化身主播,在方寸屏幕间进行艺术普及。如今,艺播为该团带来的月流水从3万元跃升至百万元。

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势,与走向开放创新的文艺院团“撞了满怀”。

吕佳庆透露,今年省扬剧团全年总收入有望突破两千万元,截至9月,全团人均绩效已超10万元。文化新业态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力反哺了剧团的创作生产;优质的新创剧目又提升了剧团承接演出的议价能力,形成正向循环。“赔本赚吆喝”的传承窘境,由此成为“过去时”。

“排练费和演出费都涨了,工资绩效月月准时,年底还有盈余分红。今年‘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又为我们增加了60多场乡镇演出,青年演员的锻炼机会更多了。”参加工作14年的刘颖迎来职业发展的黄金期,“戏多了,人忙了,收入稳了,眼界宽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扬剧的日子一定越来越红火。”

多维诠释“青春范儿”

百年越剧成“海绵”

金秋十月,南京市越剧团“双喜临门”。国庆期间,南京市越剧博物馆焕新开放,著名歌手张杰慕名而来;10月18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创作资助项目、越剧《织造府》走进北京大学演出,曹雪芹“穿书”、因悲悯而罢笔的创新演绎,深深感动了燕园学子。

越剧《织造府》剧照

青春范儿,是“南越”一路走来的鲜明标识。相较其他剧种,越剧更重创新,对年轻演员、年轻观众格外看重。

38岁的团长李晓旭,已是梅花奖、白玉兰奖双料得主,“越剧团从来都是把青年推到第一位,我20多岁就挑梁主演《乌衣巷》,拥有了创作角色的机会。”2016年起,南越与著名编剧、现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罗周联手打造“金陵三部曲”,在罗周看来,这无疑是南越为培养新生代力量的一次“精准施策”。

“‘金陵三部曲’以《乌衣巷》《凤凰台》《织造府》串联起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以越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让地域文脉焕发新生,吸引大量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罗周说,“《织造府》进一步为青年花旦搭建平台,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05后’,以‘天选十二钗’的形象崭露头角。”

越剧《织造府》剧照

“以青年,演青春”的创新思路收效明显。今年《织造府》已完成10场商演,上座率九成,场均票房21.73万元。作品的青春气息不仅体现于红楼小儿女的爱恨悲欢,也体现在守正创新、“多迈半步”的新锐气质上——说守正,该剧充分尊重红学、曹学的研究共识,邀请著名专家参与剧本论证;说创新,该剧大胆想象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背后的纠结缘由,以现代视角叩问薛宝钗、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织造府》最近在南京演出时,90多岁的南大中文系老教授吴新雷没和我们打招呼,自费购票带家人观演,还跟着年轻观众一起‘冲台’——真的好感动!”李晓旭激动地说。

然而,满台的“女团”,如何不负托举?

“流量小花”王柯边今年20岁,进团两年,进步飞速。“我们演出机会很多,刚开始演折子戏,后来参与《织造府》创排,饰演薛宝钗,李晓旭老师一次次作为舞台搭档,带着我走戏、演出。”王柯边对记者说,“团里还请京昆演员、高校教授、戏曲评论家授课,请院团一级演员一对一辅导,这一点其他普通院团很难办到。短短两年,我就从学生成了主力演员,和半个创作者。”

南京市越剧博物馆

69岁的南越还想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她。市井繁华处,南京市越剧博物馆开门揖客,展出郭沫若题写的匾额、竺水招使用的戏服,8天内售出967张戏票。68元的票价包含一杯戏曲奶茶,可选品类颇丰:有老生奶盖、小生椰椰、“旦”愿人长久等,传统与现代、青春与创意在此相逢“牵手”。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越剧小歌班勇闯上海滩开始,越剧人始终保持着对市场、对受众的灵敏,像一块不断吸水的海绵,不错过每一个‘加油站’。”李晓旭感叹,“如今新一代越剧人乘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势,遇上国风美学的浪潮和短视频的风口,力争把扮相美、唱腔柔的越剧推向更大的舞台。”

看来,当代越剧频出爆款并非偶然。明年南越迎来建团70周年,李晓旭神秘地说“将有大动作”,“老祖宗们都那么‘年轻’,我们才二三十岁,何妨多试一试、多走半步呢?”

健全机制留人用人

“小狗耕田”成就县团奇迹

“哇——好!”10月15日,如东县少年杂技团带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创作资助项目《寻梦出海记——大海小海》,演出全程掌声雷动。特别是展示高难度动作“抖杠”时,台下的中小学生们兴奋极了,巴掌拍得震天响。

杂技剧《大海小海》剧照

近几年的紫金文化艺术节中,杂技剧每每成亮点,如东县少年杂技团更非等闲之辈:2022—2023年度“全国魔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仅10个名额,该团入选两席;成立68年来,团里揽获国家级国际级大奖34项,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最多的县级院团之一。

奇迹是如何炼成的?作家丁捷写如东洋口港时,用“小狗耕田”形容如东人敢想敢拼的精气神。

“我们团很早就尝到了改革创新的甜头。”团长孙陈回顾院团“摸着石头过河”的一路探索,“2004年,面对团里人才流失的困局,我们大胆创排杂技剧《海上升明月》,拿了奖也凝聚了人心;2008年,又在国有文艺院团中较早打出‘魔术牌’,培养两位领军人才。20年间,我们共创排7部杂技剧,1部赴美、1部赴德演出,推动德国泰尔托市和如东建成友好城市。”

杂技剧《大海小海》剧照

观看《大海小海》时,每年率团赴艺术节采访的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部尚宇轩赞叹不已:“它对主旋律的理解更加开放准确,用全人类、全年龄层共通的肢体语言,讲述了精彩绝伦、入脑入心的生态故事。”

有种观点认为,县级院团搞搞惠民演出就行,贸然排演高成本的杂技剧,其风险恰如“抖杠”——高高的弹跳之后,有可能稳稳落地、赢得满堂彩,也有可能摔成重伤。

“我们人虽穷,志不短,如东人‘两脚泥一身气’,把‘想要’‘不躺平’刻进骨子里。”老团长周旺东笑道。周末的练功房里,常有演员自愿加班,这一幕,和该团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密切相关。

杂技剧《大海小海》剧照

既是国有院团,有40个编制;又是南通市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有大量编外人员——如何统筹调动两套人马的积极性?2019年,如东县少年杂技团基于自身实际情形,制定薪酬体系改革的“一团一策”。

经报县政府审批,该团将在编人员的档案工资和现行工资剥离,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框架:每月薪酬包括团龄工资和基本工资,在此基础上,基于日常工作的完成情况领取绩效;如果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不仅能领到一次性奖金,还能在三年期限内,每月固定拿到一笔激励工资。

除了激励,该团更为演员“托底”。

由于杂技行业的特殊性,演员舞台生命普遍短暂,通过为他们搭建从“台前”到“幕后”的转型赛道、解除后顾之忧,该团近年来竟没有一人跳槽辞职,堪称奇迹!

今年32岁的杂技魔术演员夏雪从业18年,曾获省文华奖、入选“省舞台艺术优秀青年人才”,如今,她的职业重心转向了编导:“杂技生涯锤炼了我坚韧的意志与对身体语言的极致掌控,魔术开拓了我的创意视野和叙事表达能力,在院团机制的鼓励下,我把杂技的‘功’与魔术的‘巧’升华为整体的戏剧构思与审美把控,建立起对舞台叙事的驾驭能力。”

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保障了精品创作;政府“以奖代拨”的创新思路,让院团凭借精品获得基金和项目的支持——本是“穷二代”的如东县少年杂技团,过上了好日子。去年该团在财政拨款和政府采买以外的收入达到1200万元,市里的重大演出、“苏超”南通主场,都少不了他们“惊、险、奇、特、美”的精彩献演。有大志气、大视野和大智慧,小县团也把日子“过出了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剧照均由剧团提供

附:记者采访时,如东县少年杂技团演员夏雪写下了她的艺术故事

年龄:32岁

工龄:18年(练习杂技共24年)

近两年,我的杂技作品《三人空竹》获得江苏省文华奖“表演奖”,我也入选了省舞台艺术优秀青年人才。我还参加过全国杂技魔术展演,凭借魔术《三人行》荣获江苏省杂技魔术比赛金奖第一名。

如今我32岁了,在杂技圈里已成“老人”,基于丰富的舞台经验,我的职业重心积极转向编导。通过两次成功复排《大海小海》,参与团里众多节目的编创打磨,我将表演心得转化为创作语言,逐步建立起对舞台整体叙事的驾驭能力。从台前到幕后,我正以全新的身份,持续为热爱的舞台艺术贡献光热,突破自我、探索艺术的新可能。

从苦练技艺的杂技演员,到跨界摘金的魔术新秀,再到执掌全局的编导,这几年我实现了多重蜕变。杂技生涯锤炼了我坚韧的意志与对身体语言的极致掌控;转型魔术,则开拓了我的创意视野与叙事表达能力。

如今投身编导,正是将前两者的深厚积淀融会贯通——我将杂技的“功”与魔术的“巧”升华为整体的戏剧构思与审美把控。从台前到幕后,从演绎到创造,我学会以更宏观的视角去驾驭舞台,统筹作品灵魂,完成了从一名杂技魔术表演者,到具备综合编创能力的关键业务转型。

对团队而言,我现在的价值在于“孵化他人”。在复排和日常排练中,我会把自己的舞台经验、创作理念和表演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里的弟弟妹妹们。通过“以戏带功”的方式,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角色、把握技巧、提升舞台表现力,为团里的人才梯队建设贡献了力量。

选择杂技,将汗水与青春献给杂技,我从未后悔,觉得万分值得。这份选择,不仅为我带来了安身立命的职业,更馈赠了我无价的人生财富。如果问杂技行业苦吗?苦,但是当我走出练功房,站上国内外的舞台,参与各大晚会,见识了广阔天地——所有的苦都很值得,而最珍贵的,是每一次演出结束时,台下雷鸣般的掌声给予我的那份无可替代的自信与荣光。

杂技磨砺了我的意志,塑造了我的品格,我深深感激那个当初觉得苦也选择坚持的自己,是这份事业,成就了今天的我。

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你不抛弃杂技,杂技就永远不会抛弃你。在我们团,舞台生涯结束后可选择的职业很多,做老师、灯光师、化妆师、服装设计师、道具设计制作等等。正如我从一个单纯的表演者,成长为能创编、能传承的复合型人才。是杂技让我理解了坚持与奉献的意义。

责编:王慧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