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学影像成为疾病诊断的“眼睛”,CT技师的专业能力便成为守护这份“清晰”的核心力量。第六届“CT好技师大赛”全国总决赛将在2025年10月17日,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办。这场由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办、GE 医疗承办的行业盛会,以“同质互认,技逐星芒”为主题,不仅是全国CT技师的技能竞技场,更成为GE医疗践行“以创新赋能医疗、以本土实践助力健康中国”品牌理念的生动载体。从连续五届的深耕积淀到本届的全面升级,从基层技师的成长蜕变到医疗影像质量的标准化推进,GE 医疗始终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将赛事价值与自身技术创新、国产化实践、社会责任深度绑定,为国家分级诊疗体系纵深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从技能比拼到同质互认的行业共识
自2018年首届赛事创办以来,CT好技师大赛已成为我国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的 “金字招牌”。截至本届,赛事累计覆盖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吸引超2000 名放射技师参与,不仅搭建起基层技术人员与权威专家的交流桥梁,更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区域间影像结果互认方面形成行业共识。正如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李真林教授在启动仪式上所言:“CT技师作为医学影像领域的重要力量,其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同质互认,技逐星芒’的主题,强调了在国家分级诊疗政策下,实现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影像诊断结果的同质化和互认性的重要性。通过大赛,我们希望能够选拔出更多优秀的CT技师,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提升,为影像同质互认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李真林教授
这份“同质互认”的目标,恰与GE医疗深耕中国市场的战略高度契合。作为赛事的长期承办方,GE医疗CT产品部总经理惠飞指出:“我们承办大赛的初心,不仅是选拔优秀技师,更是希望通过赛事推动技术标准的普及,让GE在医疗设备创新、数字化平台搭建上的实践,转化为基层技师的实操能力。”数据显示,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是全球 CT 核心产能来源,目前全球每3台CT中就有2台产自这里,其自主研发的64排CT产品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 85%—— 这样的硬实力,为大赛提供了从设备支持到技术标准的“底层保障”,让“同质互认”不再是理念,而是可落地的实操规范。
GE医疗CT产品部总经理惠飞
本届大赛的升级,更凸显了“以赛促建”的深意。在赛程设计上,除传统理论笔试与实操考核外,新增临床案例实操与现场答辩环节,要求选手在模拟复杂病症场景下,完成标准化扫描、图像质量控制、医患沟通等全流程操作 —— 这些考核维度,正是GE医疗在基层医疗实践中提炼的核心需求。例如,针对基层医院常见的“设备操作不统一、图像质量不稳定”问题,大赛将 GE 医疗“E影”云端平台的远程诊断标准融入考核,要求选手在扫描中严格执行标准化协议,而这一平台已在全国近700家医院落地,帮助基层实现“扫描即标准、图像可互认”。
二、技术赋能GE创新生态为大赛注入“硬核底气”
如果说技师是医疗影像的“操作者”,那么先进的设备与数字化工具就是“精准武器”。第六届CT好技师大赛将实现“聚焦临床、紧扣同质”的赛制升级,背后离不开GE医疗“三城联动”创新生态的技术支撑 —— 北京(供应链)、无锡(影像链)、上海(数字链)三大创新中心,如同“三角支架”,为赛事提供了从设备到平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条保障。
北京创新中心作为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根基”,不仅是64排CT等核心产品的研发基地,更构建了“互联网 + 医疗”应用孵化平台。大赛中选手使用的CT设备,均来自该基地生产的国产化机型,其85%的关键零部件采购自京津冀产业链集群,既确保了设备性能的稳定性,也让选手熟悉“中国智造”设备的操作逻辑 —— 这正是GE医疗“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战略的体现。截至2025年,GE医疗全产品线中国智造比例(中国 NMPA 认证)已达 95%,每年本土采购额近百亿元,带动1000余家供应商发展,其中 160 余家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样的产业链韧性,让大赛的技术支持“底气十足”。
无锡创新中心作为全球影像设备的“核心工厂”,则为大赛提供了影像质量控制的“标尺”。这里是GE医疗全球最大的超声中心,超声产品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超 95%,更获评“江苏省绿色工厂”“零碳工厂试点”。大赛中关于“图像质量评估”的考核标准,正是参照无锡基地的生产质控体系制定 —— 从扫描参数的精准设定到图像噪声的控制,每一项指标都对应基层临床的实际需求。此外,无锡基地100%的智能设备数控化率,也为大赛提供了“绿色智造”的示范:选手在操作中不仅要追求技术精准,更需理解“低碳医疗”的理念,这与 GE医疗全球“2050年净零排放”的可持续目标一脉相承。
上海创新中心作为数字医疗的“超级加速器”,则让大赛的“临床思维”考核更具前瞻性。该中心孵化的“源啓”影像平台,将影像重建算力提升13倍,能帮助选手在复杂案例实操中快速处理高清图像;“超智汇”平台则聚焦肝癌早筛,与大赛中“疾病精准诊断”的答辩环节深度契合。2024年,GE医疗更投入3.8亿元用于上海基地新产品研发,引入 90款数字化产品与技术 ——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是大赛的 “技术背景板”,更成为技师赛后回归临床的“实战工具”,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学促用”。
品牌内核:从赛事承办看 GE 的“长期主义”坚守
一场行业赛事的影响力,不仅在于比赛本身,更在于其背后的价值延伸。第六届 CT 好技师大赛之所以能成为“医疗同质互认”的推动力量,本质上是GE医疗“长期主义”品牌理念的落地 —— 这种“长期主义”,既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的深耕,也体现在对基层医疗的赋能,更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践行。
第五届中国好技师大赛
在人才培养层面,GE医疗将赛事与自身成熟的人才体系无缝衔接。大赛选拔出的优秀技师,不仅能获得行业殊荣,更有机会参与GE医疗“爱迪生工程师领导力项目(EEDP)”—— 该项目已在中国培养近2000名管培生,如今这些工程师成为医疗设备研发、设计的核心力量。同时,GE医疗30年前启动的“领导力发展培训项目(LDP)”,已为中国医疗行业输送大量高管人才,这种“培训 — 竞赛 — 应用”的一体化生态,让大赛不再是“一次性比拼”,而是技师成长的“长期通道”。正如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所言:“医疗的核心是满足患者与医护需求,而非短期回报 —— 培养一名优秀的 CT 技师,就是为医疗质量的提升埋下一颗‘种子’。”
在基层医疗赋能层面,大赛更是GE医疗 “健康新征程 关爱走基层” 行动的延伸。自2011 年起,GE 医疗已培训20余省超2.3万名基层医生,通过“E 影”“源啓”等平台,帮助基层医院实现远程诊断同质化。本届大赛中,来自偏远地区的技师占比达 35%,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比赛经验,更是标准化的操作规范与数字化工具的使用能力。例如,云南威信县的一名参赛技师,在赛后借助 GE 医疗捐赠的 X 光机 “探索者”,结合大赛学到的图像质控方法,将当地医院的 CT 诊断准确率提升 20%—— 这正是“大赛赋能基层”的鲜活案例。此外,GE 医疗“粉红行动” 持续19年,为20省8万余名女性提供免费乳腺癌筛查,“火种计划”22年培训1200余名乡村女教师,这些社会责任实践,与大赛“守护健康” 的初心形成共振,让品牌温度触达更多人群。
在可持续发展层面,GE医疗将“绿色理念”融入赛事细节。大赛所用设备均来自无锡、北京的绿色工厂,北京基地作为中国医疗设备行业首家“灯塔工厂”,其屋顶光伏项目每年减碳超2000吨,满足 80%用电需求;赛事材料采用可回收纸张,现场设置“绿色医疗” 科普区 —— 这些细节,既呼应了GE医疗全球“五大支柱” 可持续战略(2024年范围1、2温室气体较2022年下降23%,气候目标获SBTi 批准),也向行业传递“低碳医疗”的新方向。
三、以技为桥,共绘医疗同质新图景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此类赛事是医学影像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而GE医疗的角色,不仅是承办方,更是‘生态构建者’—— 它将设备创新、人才培养、基层赋能串联起来,为‘检查同质、结果互认’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未来,随着医疗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GE 医疗将继续以大赛为纽带,深化“三城联动” 创新生态的价值:北京基地将进一步提升CT设备的国产化率,为基层提供更具性价比的 “中国方案”;无锡基地将推动“零碳工厂”经验普及,引领医疗设备制造的绿色转型;上海基地则会聚焦AI与影像的深度融合,如2024年进博会推出的AI数字化 PET/CT,3分钟即可完成高清全身成像,搭配最新核药能提前 10-15 年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 这些技术突破,将持续为CT技师提供更先进的“工具”,让“同质互认”向“精准诊疗”升级。
从127年前将第一台X光机引入中国,到如今以95%的国产化率服务本土市场、以85项AI 医疗设备授权连续三年位居FDA榜首,GE医疗的历程,是外资企业“深度融入中国”的缩影。而CT好技师大赛,则是这份“融入 的最佳见证 —— 它让GE医疗的技术创新落地为技师的实操能力,让品牌理念转化为患者的切实福祉。在“健康中国 2030”战略引领下,这场关于技术、匠心与责任的约定,必将持续书写医疗同质互认的新篇章,让每一份清晰的影像,都成为守护生命健康的坚实力量。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